公众关心的远非具体的房价上涨数据

2010年03月02日 07:19   来源:重庆时报   本报评论员 李晓亮

    要是让人们听着新年钟声许个愿,估计多数人都不想那个“被××”,随着钟声飘进崭新的2010年。不过事与愿违,虎年春节刚过,一个可与去年“工资被增长”相媲美的“房价被拉低”就窜了出来,多少影响到人们的过节心绪。

  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些数据再次赤裸裸地挑衅着人们的日常观感。先不说GDP和失业率数据是否客观,单是“蜗居”一族最敏感的房价涨幅就让人不敢相信——去年房价涨幅为1.5%。数据面世,质疑遍野:“小数点明显放错位置了”!

  当然,和以往一样,释疑的努力也未有停歇。相关部门一次次出面解释,昨日最新说法是1.5%是全年平均数,房价上半年较低,下半年上涨,平均一下涨幅就被拉低了。“房价平均说”我们并不陌生,这和熟悉的统计平均工资一样尴尬。让统计局长都脸红的数据自然也难以服众,除了映照出统计公信的苍白,就是徒惹舆论口水了。

  对此,有专家呼吁建立权威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但是,在一遍遍强调要管好房价的语境下,在人们幸福感被蜗居之痛蚕食的时候,应该有比建立权威价格指数更迫切之事。就如饥民眼冒绿光死盯着一屉馒头,这时我们的注意力显然应放在如何公平有效分发馒头上,而非只顾制订计量规范的“馒头国标”。

  再说,以现有统计标准真就不能最大限度客观反映当前房价水平吗?恐怕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得承认,住房在当下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不由自主地被市场以外的各种权力和利益所捆绑。使一项本应单纯的市场交易,蒙上了过于沉重的利益博弈阴影。房价回归理性,人人“住有所居”是一个多么艰涩的现实转身,恐非“权威价格指数”之类的简单计量单位所能描摹。

  这一点,从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近日在微博上的声明中,可见一斑。他指责某记者文章曲解了他关于“房价上涨”的意思。并说“记者年轻不知轻重。咱理解。可您得吃饭,我不也得吃吗?泣求媒体朋友给在下留条道。”这话或是肺腑之言。住建部主任尚有如此难处,对于“房价上涨”措辞尚且如此谨慎。由此及彼,自能推断出统计部门数据失真,症结可能不在于缺乏权威价格指数,而是有无发布真实数据的诚意、勇气和决心。

  再进一步说,除了决策部门或专业研究者,老百姓对具体上涨数字,可能并不会过分执着。当然这不是说,你毫无诚意公布一个明显挑战人智商的统计数字,就能换取民众谅解。人们的怒气更多指向的是公权力的弄虚作假,而非“1.5%”等具体数字。

  这也很好理解。人是社会动物、经济动物,常被称为“理性经济人”。老百姓虽然不会也不屑于像某些专业经济学家那样,玩弄那些玄而又玄的概念,但依据朴素的生存智慧,他们大都无师自通,精通“生活经济学”。比如,人们不会关心牛顿是怎样在苹果落地的启示下,用多么繁复惊人的公式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连此定律是什么都不关心,但却牢记一个事实:苹果落地,立等可食。同样,对于住房问题,人们关心的不止是具体上涨数字,更多的是对“房价上涨、无奈蜗居”的切肤之痛,以及何时得到缓解?

  可见,若纠缠统计指数是否权威、统计手段是否新颖,在管理房价问题上就有些本末倒置的意味。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毅,来祛除房价畸高之弊,来缓和民生之痛。总理日前在和网友交流时已就“管理好房价”再次给出郑重承诺,各地政府如何落实,人们何时挥别蜗居记忆,我们满怀希望,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