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角形:中国经济的理想模式

2010年01月15日 06: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唐双宁

  自然科学中的“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其实是一个普遍性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适用。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样需要选择三角形的发展模式。

  这个三角形的第一只角是速度。我国应把8%—9%作为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目标。从历史的经验看,我国经济增长既不能太慢,也不能过快,更要防止大起大落。大起之后必有大落,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理想状态应当是“缓起缓落”。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低于8%,但也不宜高于9%,否则将带来结构问题、后劲问题、就业问题、未来危机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实现8%-9%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平均分布,后发地区可以快一点,先发地区应当慢一点。国家在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同时,应当辅以政策调节的办法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只角是结构。要保持三角形的稳定性,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是调整好8个结构:一是调整发展结构,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调整增长结构,逐步实现出口、消费、投资的协调增长;三是调整城乡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是调整地区结构,逐步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五是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六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大中小型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均衡发展;七是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社会急需的各类适销对路产品;八是把握发展动态节奏,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哪些生产、哪些研发,哪些开采、哪些储藏,规划好当前和长远的协调发展。

  为了使上述8个方面的调整逐步到位,当前投资应当向6个方面进行重点倾斜:一是继续投向适度比例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文教卫生、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三是继续补民生之课,特别是大补快补环境保护、国民教育、文体旅游、医疗卫生及重大基础配套设施等领域;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海洋、极地、外空、国防、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国家创新战略前沿方面的研发投入;五是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原材料与海外投资;六是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投入,如防沙治沙、植被建设、江湖治理等等。

  第三只角是安全。重点有四:一是通货膨胀问题;二是不良贷款问题;三是财政赤字问题;四是过高的外汇储备问题。我想重点说说不良贷款问题。为抗击金融危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去年全国银行贷款新增约10万亿元,且极不均衡。我们应当认识到,银行信贷同宏观经济紧密相连,具有典型的“潮水效应”。许多放款时认为很好的项目,由于宏观形势的变化,会成为不良贷款。当然,由于宏观形势的好转,有时不好的项目也会变为好的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一年多时间的经济过热,带来的是10年的不良贷款艰难处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汲取。

  最后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只有在速度、结构、安全上构成三角形关系,才能稳定,才能在稳定中发展。

  (作者为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三角形:中国经济的理想模式    2010年01月15日
  • ·且看中国"华丽转身"    2010年01月05日
  • ·且看中国“华丽转身”    2010年01月05日
  • ·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心    2009年12月31日
  • ·哥本哈根大会要过"四道坎"    2009年12月0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