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心

2009年12月31日 06: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吴建民
    2009年是中国外交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的四大块(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变外交)取得全面进展的一年。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要我用一个字来形容2009年的中国外交,我选择了“新”这个字。为什么选择“新”?因为2009年中国外交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长期处在世界舞台的边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走上了崛起之路。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向中心迈进。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一进程,到了2009年,我们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这可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新事物。

    是什么力量使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我想那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就是世界变了。世界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是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最大的变化。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样一个天时,这样一个大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十分有利。

    所谓地利,就是中国处在亚洲。国际关系中正在出现一股气势磅礴的大潮——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这股大潮将会改变21世纪世界的面貌。大潮中的主力军是亚洲,而中国又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国家。新兴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力量的对比。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七国集团经济总量大约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70%,而今天,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大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当然带来了话语权的变化,今年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过去世界上的重大经济问题,大体上是几个发达国家讨论后就定的,其他国家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今天,情况变了。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发达国家有发言权,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言权。所以,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美国、欧洲、日本要找中国谈、找印度谈、找巴西谈、找南非谈。尽管哥本哈根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但仍然是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挑战的征途中所迈出的一步。我想,当世界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时,人们绝不会否定或低估“哥本哈根协议”的意义。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最重要。所谓人和,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考虑了世界的变化和亚洲崛起的形势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改革开放的方针,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中国过去三十一年的大变化都是解放生产力的结果,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当然,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总要经历一个经风雨、见世面的成长过程。但是我相信,由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俱在,就像毛主席过去所希望的,中国应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欧洲科学院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哥本哈根大会要过"四道坎"    2009年12月09日
  • ·哥本哈根大会要过“四道坎”    2009年12月09日
  • ·“优胜劣汰”两面看(望海楼)    2009年11月27日
  • ·一个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    2009年11月09日
  • ·冷静看待“第一出口大国”    2009年12月30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