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论文买卖:买了利益卖了学术

2010年01月06日 07:10   来源:广州日报   社评
    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的背后,是甚嚣尘上的普遍性学术浮躁,而海量的“论文需求”则源于业已畸形的学术评价体制。

    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及其团队进行了3年多专题研究后,日前披露,我国买卖论文已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私下进行的论文交易,产业规模能否详察我们不得而知,通过“与非法论文中介网站QQ交流”和“网络搜索引擎方法统计”得出的数据是否科学也有待验证。但数字夸张与否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丝毫不影响论文买卖、抄袭现状的触目惊心。2009年6月份,武汉就曾查处了一家论文代写公司,发现其“枪手”遍布10余省份,“业务”触角之广让人瞠目结舌。

    近年来,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教授博导到院长、校长、院士,论文造假、学术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此起彼伏,以至于“不搭院士身份,抄袭难成新闻”。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的背后,是甚嚣尘上的普遍性学术浮躁,大学动不动都争创“世界一流”了,区区几篇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又算得了什么?

    被视为净土的“象牙塔”,在功利主义思维支配下,沦为不折不扣的名利场,原本神圣而严谨的学术研究成为一项产业,不以成果论英雄,而以“项目”论成败,论文也就沦为一种利益工具,教授变身“老板”,研究生成了“打工仔”。高校和学术浮躁如此,学术泡沫自然在所难免,多以亿计的论文“销售额”,也就“水到渠成”了。

    2009年12月27日,河南安阳一处大墓被考古确认为是曹操高陵,但质疑之声于今不绝。且不论此墓是否曹操高陵,单就文物部门发布确认结果的“迫不及待”,以及亳州、邯郸等地争抢“曹操葬身之所”的“争先恐后”,活活把考古这项最需要科学、严谨的学术功利化、工具化了。学术浮躁之风“感染”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论文买卖、抄袭之类学术浮躁之风的背后,是海量的“论文需求”。根据沈副教授提供的数据,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身负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排除部分人员并非每年必须发表的因素,每年仍有数百万人有论文发表需求。如此供不应求,也难怪很多学术期刊明码标价、守“刊”待“钱”了。

    而海量的“论文需求”则源于业已病入膏肓的学术评价体制。学生毕业、教师评职称、业绩考核等,均以论文发表量、专著数量为指标。这样的学术评价机制,生生把学者、教授逼成了“论文机器”。强大的“论文压力”下,自然就会低水平重复出版,制造文字垃圾。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就曾坦言,“现在高校教师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恐怕其中90%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

    美国波士顿大学华裔教授白谦慎曾指出,他所在学校艺术史系的终身教授,平均每年能发表一篇论文已算不错,超过这个量就算多产。教授如此,更不用说研究生了。有人也曾明言,如果爱因斯坦生在中国,他既评不上教授,更评不上院士,起码,他发表的论文数量就达不到要求(尽管每一篇都震撼世界)。对比之下,即可看出我国怎么会有那么多味同嚼蜡的论文、东拼西凑的专著,怎么会催生一个庞大的论文“产业”。遗憾的是,大家对这种体制洞若观火却无动于衷,虽众所周知却视而不见。

    严厉惩处学术不端、建立“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问责……我们扯着嗓子照喊,人家论文生意照做。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