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楼垮垮”遇到“查拖拖”

2009年11月16日 09:06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耗资将近4000万的烟台市汽车东站大楼在仅仅5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变成了危楼。当地老百姓把它叫“楼垮垮”。而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个部门对此展开全面调查。(11月14日东方网)

    一座耗资近4000万的汽车站大楼,仅仅使用了5年时间就变成了危楼。期间,还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水泥块脱落等事件,并砸伤乘客。

    按理,这座大楼不应当出现质量问题。因为,它的投资方既有国有的市交通部门,也有民营的烟台市交通发展公司,且民营占股60%,是大股东,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具有更多更多的决策权。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因为,从该公司的名称不难看出,这家民营企业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靠着交通局这棵“大树”发展起来的,因此,即使是大股东,其决策权也未必在企业手上。

    按照企业老总提供的情况,这座大楼在招标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交通部门领导的干预。因为,按照投资双方商定的招标门槛,是想找一家建设资质比较高的企业,但是,他们的决定被交通局主要领导否定了,于是,所谓的招标,也就成了走过场,最终的结果,国有的烟台市建设集团“竞争”不过村办的清泉公司,也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这座大楼建成以后,没有发生任何的质量问题,也许,一切的一切就追随历史而去了,个中有什么故事,有什么细节,也就不会再有人问起。可是,偏偏这座大楼不“争气”,投入使用不久,就质量问题不断,以至于建成仅仅5年时间就成了危楼,变成了群众口中的“楼垮垮”。

    现在的问题是,尽管大楼建成以后不久就问题不断,甚至掉落物砸伤了乘客,目前又成为危楼被停止使用。但是,近5年时间,却至今没有任何部门介入其中,了解这座大楼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知道,按照正常的程序,想建成这样一座“楼垮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招标、建设、监理、验收等多个过程。即使招标和建设过程出现问题,监理和验收环节也能发现问题。特别是监理,需要全过程的参与和把关。那么,为什么每个环节都成就了“楼垮垮”的“诞生”呢?为什么问题发生以后,有关部门始终没有介入到事件之中,对“楼垮垮”事件进行调查,而成了“查拖拖”呢?虽然这座大楼民营企业为大股东,但是,毕竟国有股也占40%,投入资金也超过了1000万元。更重要的,汽车站大楼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将直接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这样的问题,理应迅速进行调查,查明情况,查清责任。

    近年来,有关建设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已经是屡见不鲜,仅今年以来各地出现的“楼倒倒”、“楼薄薄”、“楼脆脆”等问题,就已经塞满了人们的眼球、填满了人们的耳朵。但是,每次事件发生以后,调查起来似乎总让人感到有点“不大情愿”的感觉,不仅速度慢,而且理由牵强,对当事人的处理也似乎不痛不痒。

    如果当事人的“没有公开招标”属实的话,那么,“楼垮垮”事件就决不会是偶然的,有关部门就不该再当“查拖拖”,而应当尽快介入调查,查明真相,查清责任,才能给公众一份满意的交待。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