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中国企业能否真正“攻入”美国腹地?

2012年01月13日 09: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石化旗下全资子公司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日前与美国德文能源签署了协议,将以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德文能源在美国的部分页岩气资源。这是中石化第一个实质性进入美国资源市场的项目。中石化选择该项目,既是因为该地区的资源拥有很好的前景,也有出于未来参与更多非常规资源开发的战略考量。

    仅就近几年的情况而言,中资企业虽屡屡在海外布局,却很少触及美国市场,更多的则是与美国企业合作竞标相关的油气项目。中国企业选择在页岩气领域开发,也对应了美国能源政策的大趋势。

    因此,中石化收购德文能源部分权益的消息透露后,国内一些媒体均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虽然双方仅是达成协议而已,便有一些国内媒体大肆炒作,还将前几年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海尔收购美泰公司、中海油并购美国切萨皮克部分权益等事件联系起来,做出各种大胆的、没有根据的猜测。

    而美国主流媒体却持另一种态度。《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题为《不能对中国投资美国页岩气充耳不闻》的文章,作者认为,如果国会此次阻挠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财产带有一定的保护主义甚至种族歧视主义的色彩,说起来可能不是那么光彩,但它至少说明美国国会在密切关注着重要能源和国家安全的问题。

    出现这种质疑,一方面,美国一些人向来对所谓涉及敏感领域或与安全有关的公司收购非常在意;另一方面,今年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两党都希望在选举中获得一部分特定选民的支持,因此都会拿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说事。

    从历史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的情况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相似。当时,日本许多企业纷纷收购或兼并美国公司,这引发了美国政界和经济界不小的恐慌。三十多年后,美方又开始担心中国企业大举进军美国了。因此,他们可能会像2005年阻止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那样阻止中石化的投资。

    2005年5月,当中海油宣布将竞购优尼科时,美国国内的反对声十分强烈。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为此召开了一次听证会,会上,中海油拟进行的这项投资引发了激烈的辩论。这场辩论导致国会产生了至少四份议案,其中一项“禁止布什政府以任何方式批准这项收购”的议案在众议院以333票对92票的压倒性优势得以通过。

    面对美国国会汹涌的反对声浪,2005年8月,中海油撤回了收购优尼科的计划,这为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收购优尼科铺平了道路。之后的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在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权限中增添了“能源资产”一项。该委员会是美国财政部下属的行政机构,负责审批外商对美国战略性资产的投资。

    美国政界之所以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为中海油的并购行为触动了他们的神经。原本再普通不过的商业行为被蒙上了政治色彩,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本来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和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一样,不应当成为问题,而针对页岩气资源的投资也谈不上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项目累计达57000多个,实际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通用、福特、摩托罗拉、卡尔迈勒等大型企业早已落户中国。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美国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据商务部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在华投资企业每年能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取至少800亿美元的利益。

    然而,美国一些人却习惯于将正常的商业活动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于是,软件、石油、汽车、钢铁、电信、铁路,无一不与国家利益有关,每个产业似乎都可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讨论。对页岩油气这样一块宝地,美国会心甘情愿与人分享“控制权”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实际上他们需要外来投资。

    因此,中石化“攻入”美国腹地收购德文能源能否真正落实还有待观察。如果不出意料,只要中石化对德文能源的收购进入实质性阶段,美国议员们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出现杂音甚至进行阻挠都是完全有可能的。美国在所谓涉及国家安全的能源问题上对中国非常警惕,中石化现在不应盲目乐观,而应将情况想得更复杂些,做好最坏的打算,总之,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充分是没有坏处的。(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必须警惕对中国企业的整体抹杀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企业长大了,就该当猪卖?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