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
很多评论认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之一。这不仅会助推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变目前社会财富分配失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而且将成为我国未来30年从国富到民富转型的起点。
笔者同意这样的看法,并认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更有助于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在人们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却一直呈扩大趋势。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结构呈现出高收入者少,中间收入者少,低收入者多的“金字塔”结构。这些人数较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挤入少数的高收入阶层,其他大多数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者。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内需不振,民众有消费意愿而无消费能力的主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打破了国人原有的价值观之后,传统道德文化中好的东西没有得到继承和弘扬,而符合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和道德形态没有建立起来。当下,“我爸是XX”、“能欺骗所有人就是成功”大行其道,“黑道、白道,能挣着钱就是王道”备受追捧。阶层的逐步固化、权力的严重世袭使得教育难以跨越二元体制造成的机会鸿沟,从而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当这样的价值观成为国人共识时,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笔者坚定地认为,“喝咖啡”的商业精英或文化精英无法形成中国的主流社会。一个国家的主流社会应该由这个国家中人数较多,在经济上具有一定地位的市民阶层组成,他们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和发展方向。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等收入者,他们包括普通公务员阶层、商业白领、教师、律师、技术人员等,具有“生活在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广泛使用网络等新媒体,生活水平较高”的共同特征。
毋庸置疑,中等收入者群体才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由于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是社会中的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不希望社会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在中等收入者群体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里,中等收入者可以充当高低收入者之间矛盾的缓冲器。一定规模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存在,减轻了低收入者的社会压力,使低收入者看到了奋斗的目标和希望。
我们知道,今年一系列旨在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利民政策已经出台:将个税免征额提高至3500元,上调城市最低工资水平,以及不久前宣布的调高扶贫标准至2300元……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国家长期致力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时候,中等收入者也没有游离在政策之外。
“美国梦”——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曾经让很多人心驰神往。如今,“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为了让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当“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之时,国人追求的“公民社会”之梦就能成真。(子房先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扩容中等收入者不靠“增”而靠“减”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指向“幸福橄榄”
把富民作为扩大内需着力点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