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与“毒食品”有关联的系列词汇频频见诸报端,牛奶中毒、毒豆芽、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地沟油……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话题总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当然,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也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出席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多年时间解决了人民吃得饱的问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下决心解决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毫无疑问,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情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粗放经营、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仍是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主要方式。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这就造成了食品市场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要想赚取利润,就必须比谁更无耻,谁的道德更堕落。
所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要促进整个食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食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指导和扶持企业建立自身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规范和自律作用,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并积极培养骨干企业,淘汰一批食品安全问题多、产能落后的企业。
其次,积极扶持规模大型的食品集团发展,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食品企业规模化,就可以保证其在耕种上使用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方式,从种子开始对生产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这样的全产业链条,就会使食品安全问题从商业模式上得到根本的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最终消费者自然就可以选择到放心的食品。
再次,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小食品企业,一定要在减轻其负担上有所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沉重,生产成本较高,加之原材料价格高涨,最终产品利润微薄。尽可能获取高额利润是市场竞争中生产者的主要目的。如果对这些企业尽可能多予少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大部分生产者就不会选择造假贩假这条获利“捷径”。
最后,还要重建市场经济的道德信用准则。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对成本和赢利的矛盾,食品企业常常要进行义与利的选择。但食品安全无小事,使诚信理念深深的根植于食品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心底,就是公众的普遍诉求。
有人认为,一张简单的饭桌上,包含了经济发展的全部道理。不错,在这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将见证的不仅是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更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子房先生)
相关文章:食品安全强调政府监管职责的意义何在?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