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坦诚真切鲜明生动的表达取信于民

2010年07月13日 09:02   来源:解放日报   
    ●领导干部如何切实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用人民群众能够接受也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事实和意思表达出来,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是当今社会及其情势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严峻课题和要求。

    ●主持人:本报记者支玲琳

    ●嘉宾:桑玉成(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教授)

    支玲琳: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宣传理论文章,其文风上的“套、空、假”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如“央视主播两度打断官话”的所谓“平主任事件”、“江苏睢宁评选最差官话”的热点报道,如此等等,越来越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呢?

    桑玉成: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而且从来就是我们党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写过几篇相关文章,批评党内的文风不正问题。以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强调了党内文风问题的重要性。文风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它反映的其实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文风问题,而是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问题。要知道,实现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是良好干群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宣传思想战线的指导思想,从而也是改进党内文风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的“三贴近”,才能够在党和人民之间驾起互相信任的桥梁,从而才能将党和政府的意志有效传递给社会,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方面,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应该说都有很好的认识,也做了不少努力,如建立发言人制度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党和群众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但是如果文风问题得不到改进,那么就会产生一种话语体系上的“不兼容”现象,形成有效交流与沟通的障碍。

    支玲琳:为什么“官话套话”的问题如此之难以克服呢?

    桑玉成:这有很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近年来由于社会情势的变化,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往往面临一定的压力:一个领导干部说错了一句话,可能就会引发网民的热议热炒。于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敏感,一些领导干部的表达就变得越来越小心,小心走好每一步,谨慎说好每句话,以尽量避免可能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想方设法把话“说圆了”,说得什么人都挑不出破绽来,反而成为一个高明官员的“基本功”。“官话套话”的风气之所以在今天还有生存的土壤甚至还很盛行,与这样的一些背景都是分不开的。

    支玲琳:有一种观点认为,正因为当前社会情势复杂,所以领导干部的谨慎表达对于消除社会的误解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如何才能把事实和意思表达清楚,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既要表达清楚,又不能引发社会误解;既要表达正确,又不能只说“正确的套话”,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桑玉成:这可以说是一个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素质要求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你心里有了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你就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而也就会自觉地把事实和意思向群众表达清楚。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是一个群众立场问题。尽管对于事实和意思的表达说起来是一个技术性的形式问题,但是内容决定形式,良好的群众观点和坚定的群众立场是决定党内良好文风的基础。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抱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才能奠定与群众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只有用坦诚、真切、鲜明、生动的表达与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并取信于民。前一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的讲演之所以受到学生乃至于社会的热烈追捧,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讲演跳出了“官话套话”的窠臼,体现了坦诚、真切、鲜明、生动的表达要求,令人耳目一新。

    支玲琳:有人说,“平主任”也好,“根叔”也好,这里都折射出一些体制性的痼疾。

    桑玉成:我认为,体制性的问题当然存在,但如何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的教育和培育,用良好的领导行为来推进体制的变革,当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当然,由于体制的、传统的、文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其难度确实是不言而喻的。再说,我们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规则的变革和创新,同样有一个坚守群众观点的价值取向问题。无论是在例常情况下,还是在突发事件等非例常情况下,如果领导干部都能够用坦诚、真切、鲜明、生动的表达面对媒体和公众,其所能达到的良好社会效应一定会更加凸显。

    支玲琳:我们也注意到,有些领导干部常常将准备好的讲话稿搁置一边,以“讲一些个人意见”的方式说一些具有个性特征的话;有一些领导干部开辟了自己的博客,建立起自己与公众的交流平台;有些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到“草根深处”,直接与群众交流对话,等等。这样的领导应该说给包括党内文风在内的党的作风带来了一股清风,也毫无疑问地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种现象呢?

    桑玉成:这显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方面,从一以贯之的工作制度和组织纪律来说,领导干部的这类做法纯属“个人行为”,与工作制度和组织纪律也存在某种所谓“不兼容”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一些“个人行为”又会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平主任”的“高度组织性”和“根叔”的鲜明个性特征所收到的不同社会反响就突出反映了上述之情况。现在的问题是,那种“高度组织性”的表达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挑战,而且其社会效益也越来越低,获得信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各种社会矛盾频发,这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有关,同时也有社会信任和认同方面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坦诚、真切、鲜明、生动的表达来取信于民,当有助于建立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渠道,有助于增强党与群众的互信,从而有助于奠定社会健康、和谐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所有的表达也仅仅具有形式的意义,真正令人民群众欢迎和认同的,还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作为和工作业绩。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