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协调,就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把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发展问题,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针对当前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然较大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首先,要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作为主要着力点,进一步扩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和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过程。其次,要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关键举措,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过程。第三,要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根本方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调整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二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始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针对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实际状况,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突出问题,“十二五”规划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突出地把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放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交通、水利、油气管道、输电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推动一批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强支撑,就是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把提升科技教育、人才队伍、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发展、保护和节约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的关键。针对我国当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十二五”规划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突出抓好两个着力:一是着力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二是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企业聚集,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二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和国家进步的基石。针对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和就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十二五”规划把教育放在现代化全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也是教育整体结构中的“短板”,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环节,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这是新时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促进社会公平采取的重大举措。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三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针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十二五”规划突出强调,要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加快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吸引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四是强化能源资源节约。能源资源是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针对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消耗强度高、供需缺口趋于扩大的现实问题,“十二五”规划把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管理,缓解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采取三大主要举措:一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加强水资源节约。三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维持在2010年的18.18亿亩,保证占补平衡,实行先补后占。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维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国草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重威胁和饮用水不安全以及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要继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有效控制城市噪声,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要防范环境风险,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快扭转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
六是提升交通运输能力水平。这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针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运输结构不合理、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城际快速网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综合运输管理系统和客货货运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惠民生,就是全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十二五”规划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强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新增财富中将有更大的比例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这可以用三个首次来概括:即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明确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我们该做什么;首次制订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必须做到什么;首次将社会管理单独成篇,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做好什么。对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制度安排和任务落实,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给予了回应,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的理念,我们不仅要通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把财富这块蛋糕继续做大,还要把蛋糕切实分好,满足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的特点,“十二五”规划明确,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城乡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推改革,就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十二五”规划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机遇。
“十二五”规划提出,改革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首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和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同时,着力营造公平的体制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要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是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继续推进费改税,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四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政策性银行改革,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监管。五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推进水、电、成品油、天然气等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十二五”规划明确,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积极调整和把握好我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中的新定位,要进一步完善开放格局,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地开放,加快沿边开放。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除上述六方面主题词内容之外,《纲要》还阐述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的重大任务和保障举措。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十年时间,“十二五”规划指明了这一时期发展的大政方略。我们相信,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全面改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将显著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将更加牢固。
李守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