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经搜索

价值观定位漫谈

2010年10月18日 07:16   来源:北京日报   韩 震

  没有凌云志,难以上青天。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有什么理想,就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往往决定着你的发展的可能界限。有个故事可以说明理想或价值观定位的重要性。三个人在建筑工地打工,他们的志向各自不同:一个只是养家糊口的徒工,一个要做最好的技师,一个希望学好本领设计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后来,一个是工人,一个是领班工头,一个成为建筑家。

  社会生活要求每个人知道好和坏、善和恶的标准,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管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在每一个层次都有着强烈的价值观和强烈的领导意识的公司,其经营业绩明显比那些缺乏价值观和领导意识的公司好的多。” 如果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都需要价值观,那么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学校就更是如此了,其他部门亦是如此。

  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急需一大批有理想信念,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领军人物或帅才。他们的理想往往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前景:他们的理想是否远大,往往决定着中国的远景目标是否宏伟;他们的信念是否坚定,也体现着我国和平崛起的民族意志是否矢志不移。一句话,人才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理想信念是人才素质的关键要素之一。

  ——理想是对人们目前现实视野的超越,它拓展人们的眼界,给人以未来之光。

  用理想的眼光看问题,就是使现实向更加完美的目标形态转变。理想是批判的力量,促使人们把目光朝向未来,给人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人人生活在现实中,但无理想者往往成为现实的奴隶,惟独有理想者才能形成超越现实的视野,播撒未来的希望。

  ——理想是人生的目标,它引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方向。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未来的目标并不在天堂,我们只能在现实世界中创造我们的未来。这就需要我们对未来有某种希冀或理想。有了理想,人们才有前进的方向、生活的目标。

  ——理想是有意义人生的理由,它给人提供精神的慰藉和信念的力量。

  人在肉体上源于自然,又在精神上超越于自然之上。动物的一生,都是本能驱使的结果。与动物的生命不一样,人们除了尽天职(nature)的一面,还必须给自己的心灵寻找生存的理由和意义。过去,人们曾经把生存的理由基础放在神灵之上,也有人在家族的延续链条中寻找自己生存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些理由,人生就会陷入虚无。在现代社会,启蒙理性已经把人从神灵中解放出来,个性解放也解除了人们作为传宗接代工具的义务(至少不把自己生存的意义基于这种义务),那么我们再到什么地方寻找生活的意义呢?答案只能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的理想。有了理想,人才有生存的意义和希望,才不会陷于虚无与迷茫。只知道挣钱而没有理想的人,就找不到有意义的生活。

  ——理想是崇高生活的标准,它给人以生活的规范,让人远离低级趣味的陷阱。

  人类能脱离蒙昧和无知,就在于人们梦怀理想。许多英雄人物,如雷锋有理想,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张海迪有理想,她不怕命运的摧残,以残疾之身书写壮美的青春乐章;孔繁森有理想,他把自己的心血都贡献给了雪域西藏。有了理想,人才不甘沉沦,追求卓越;有了理想,人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至于那些贪官污吏,不是理想从来没有在他们心里扎根,就是心中的理想早已经褪色或消亡。

  ——理想是想象的视界,它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为了实现理想,人们就必须摆脱现有认识水平和形态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绘更加美丽的图画,构建更加完美的世界。

  总之,理想是黎明的晨曦,有理想者才能看到希望;理想是人生的方向,有理想者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理想是生命意义的源泉,有理想者才有坚定的信念;理想是人们心灵的翅膀,有理想者才能够有飞翔的思想;理想是生活的明灯,有理想者才能勘察出正确的生活之路。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