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2010年08月15日 07:39   来源:光明日报   张祖林

  近段时间以来,我认真研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深感有些问题需要认真总结、正确认识。

  继承传统 回归和谐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从目前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单位和个人来看,他们没有按照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思想,用“仁爱”去感化、影响企业员工。我们要回归到中国五千年“兼爱·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去学习、去创新、去超越,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兼容并包 展现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强调“礼让”、“节俭”,其发展路径是:仁爱-互助-互爱-大同(和谐社会)。

  中国文化何以在五千年的星河中灿烂不衰,历久弥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胸怀博大,善于吸纳和消化外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除了很短一段时间闭关自守外,中国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着的。在观念上,中华民族除了具有本民族的优越感、自豪感外,也具有一视同仁、兼容并包的观念。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但“两个文明”的观念和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另外,从古代的“义利之辩”中,也能看到“两个文明”相统一的思想传统。义利之辩主要涉及社会生活中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二者谁为先、谁为后以及是否统一的问题。虽有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两种走向,但在实践中最为理想的模式还是能把义与利统一起来的行为。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还可以从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之间、传统的富国利民主张与当代富民强国政策之间、传统的大同理想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之间、传统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与实现祖国统一理论之间等等的关系,看到我们党的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携手共生 民族和谐

  民族和谐相处、和谐发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上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目前党和国家最关心、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作为一种解决民族问题的创举,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对少数民族的支持、优先、照顾政策已经贯穿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发展、税收政策、生育政策、高考分数线,等等。以云南为例,全国56个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出自云南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边疆和谐稳定,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携手进步,被国内外媒体和学者称道有加。在这片祥和的土地上,“三个离不开”,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表现得非常真切、非常自然。

  和谐云南具有一定的样本价值,可以对其他多民族兄弟省份提供一定的借鉴:在一个多民族省份里,只有携手共生、共同发展、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谐。

  修身齐家 构建和谐

  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难以实现的。

  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英国科学家汤恩比在上世纪70年代曾说过:“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拯救人类世界发展需要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瑰宝。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展示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秉性和价值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更清晰了、政策更好了、态度更鲜明了、决心更大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更高了。沿着这条路,中国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

(责任编辑:李鹏)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