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城市 共建共享

2010年07月17日 07:52   来源:人民日报   江苏省镇江市委书记 许津荣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镇江作为苏南板块的城市之一,我们感到有条件、也有责任,从一些关键性、根本性的民生问题入手,让群众共享、快享、享好发展成果。

  共享“成功”

  打开创业就业之门

  有工作、有收入,是一个人享有尊严的基本条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的创业环境,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充分就业,夯实民生之本。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和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镇、村创建工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施一系列促进就业、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重点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复转军人、残疾人等人群的就业,全市连续五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连续52个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为增加一线工人的工资收入,在全市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二是推动全民创业,开启致富之门。创业是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类型的创业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扶持,从创业培训、载体建设、政府服务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文化,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各辖市区大力推动创业载体建设,一批吸纳创业楼拔地而起,其中既有高端人才创业的孵化基地,也有为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和大学生等不同群体提供的低门槛、低成本的创业平台。去年,镇江被中国民营经济协会评为“中国创业之城”。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和新增私营个体注册资本三项指标的增幅均居全省首位,一个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的热潮正在镇江大地蓬勃兴起。

  共享“环境”

  建设“山水花园城市”

  一个好的城市,必然是适合人居的城市。镇江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处于长江和古运河“十字黄金水道”的交汇处,仅市区就有20多座形态各异的山体,这是镇江最珍贵的财富。一是规划建设“山水花园城”。目前我们正依托镇江北部滨江、南部环山的独特地理环境,加快建设“南山北水”工程。城市南部,把方圆16平方公里、连绵起伏、生态优美的南山保护好、建设好,建成最大的市民公园,同时为镇江建一个城市之肺、城市之肾。城市北部,投资60亿元,建闸坝、清淤泥、活水系,形成8平方公里水面。建成后,将可重现“水漫金山”的美景,展示“满眼风光北固楼”的雄姿,显露焦山“江中浮玉”的秀色,尽显千年古渡的神韵。二是实施“青山绿水”行动。为彻底改变“自然山水不生态”的状况,我们启动实施“青山绿水”行动方案,用两到三年时间,对老城区范围内的11座山体、3条通江河道进行集中整治,还市民以青山绿水,让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绿地,充分彰显“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特色。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50%以上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标准。三是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实现“居者有其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大幅增加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了“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的组合型住房保障模式,对低收入无房家庭和住房特殊困难家庭给予更大力度保障。同时,把好的地块、好的资源拿出来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让群众在老城改造中先得益、多得益,高高兴兴拆迁,舒舒服服安居。

  共享“安宁”

  编织“安全保障网”

  加快平安法治环境和各类保障制度建设,让群众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和生活。着力加强平安法治建设。扎实提高平安镇江、法治城市创建的水平和成效,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适应社会转型需要,注重研究和加强社会管理,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建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着力提高社会保障的标准和覆盖面。目前各类保障在镇江基本实现了广覆盖,并随着“蛋糕”做大,不断提高水平。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均保持98%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接近70%。大幅度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医保住院费报销比例,构建起“三基本两补充”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截至去年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4%。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实施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城郊30多万农民享受医保“同城同待遇”;开通与上海、南京等地的异地就医结算通道,实施70岁以上老人基本医疗服务救助制度、社区药品零差率制度;率先在江苏省解决了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保安三类特殊劳动者的养老、医疗保险问题。作为全国16家医改试点城市之一,镇江成立了江滨、康复两大医疗集团,并将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纳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共享“文化”

  崇尚精神“富足”

  民生幸福不仅要体现在物质上,也应当体现在精神上。我们努力为群众提供均等、便利、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力量。一是深入普及“文心公益行动”。让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价值最大化,用文化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如今,到“文心影院”看免费电影,去“文心剧场”欣赏高雅演出,到“文心讲堂”听名人名家讲座,已融入镇江百姓的日常生活。今年“文心公益行动”还增加了“文心收藏”、“文心画廊”、“文心大舞台”等项目。目前乡镇(街道)文化站达标建设完成4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成670个,“农家书屋”建成283个,今年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二是蓬勃开展“文化嘉年华”活动。去年启动的“文化嘉年华,镇江再发现”主题活动,在3个月时间内集中开展32项活动,让公众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力。今年的“文化嘉年华”活动,着力引入外地高端文化产品,用前卫、时尚的文化元素,引领文化潮流生活,培育镇江文化消费市场,主要举办“实验电影周”、“中外戏剧展演周”、“音乐季”等活动,让多种文化风格在这里汇集,使古城迸放出崭新魅力。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解决文化公益活动的经费难题,我们引入市场机制,将文化活动项目化、产业化。去年 “文心公益行动”成功与一批企业牵手,今年“文化嘉年华”冠名权也被镇江飞达集团买断。下一步,我们的“江苏文广院线基金”将与壹基金合作。政府集中财力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推进镇江市图书馆、镇江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免费开放。

  共享“大爱”

  一座城市的人文高度

  镇江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大爱镇江”活动自2008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满城尽飘黄丝带”、“社会妈妈”、“生命志愿者”等一个个“爱”的故事不断涌现,真实地演绎着独特的“镇江现象”。截至目前,市慈善总会慈善资金总规模已超过8.38亿元,在江苏省名列前茅;“慈善一日捐”活动已连续举行5年,共募集慈善资金4797万元;企业认捐成为稳定、长效的慈善捐赠形式,重点骨干企业已成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军。三年来,先后有15家大型企业与市慈善总会签订了认捐协议,认捐总额达到1.23亿元。积极开展“圆梦行动”,先后资助贫困学生2918名,支付资金344.92万元,圆了寒门学子的求学梦;“慈善助医阳光工程”,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慈善特别贡献奖”项目。“扶贫济困,团结互助”、“人人应慈善,人人可慈善”正成为镇江人新的价值理念,奉献爱心、助人为乐亦成为越来越多镇江市民的自觉行为。

  今天的镇江,正以“和谐共享”的实践,不断托起这座城市的人文高度。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