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对西安未来发展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从文化、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精心勾勒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框架。
在全球化、科技信息革命及产业革命的背景下,西安确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既符合国家在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对西安的期望,又是省市领导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正视挑战,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选择,更是古都西安重返世界舞台的战略准备。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对西安未来发展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分析,从文化、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精心勾勒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框架,使我们的城市可以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以更为积极而又审慎的行动迎接伟大城市的复兴。
文化影响力构建
西安应遵循以人为本、承古开新的指导思想,按照“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格要求,传承和创新秦风、唐韵、完成城市大文化主题板块的建设,恢复古城肌理,提升人文景观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充分兑现城市价值,营造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居民诗意栖居、发展富有创意的城市大格局,使之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们向往的国际文化之都。
——提升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竞争力。西安的文化身份决定了西安必须把培育文化国际竞争力作为头等大事,在全世界的大格局中充分兑现西安文化价值,赢得文化创造的话语权,发挥文化资源的竞争优势,特别要加强对周、秦、汉、唐大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使西安成为中华盛世文化和正统文化的象征;做足文化旅游文章,努力将西安建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西安成为中国的文化复兴之城。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构建。未来城市的空间格局和规划延续城市发展空间脉络,依托交通区位、科研教育等资源禀赋,整合西安、咸阳两市城市空间,重塑以大渭河、大秦岭、“八水绕长安”为特色的生态格局,彰显十三朝古都的历史人文特色和现代大都市的城市景观风貌。加快主城区北跨、东拓、西接、南融的步伐,以西安钟楼南北线为中轴,以渭河水脉为核心,以秦岭和北塬山脉为两大生态风光带,构建“一轴、一河、两带”大都市空间结构。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为一座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人文之都,一座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充满生机的活力之都,一座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魅力和谐之都。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及其体制机制创新。起步不久的西安文化产业,在未来十年内将进入发展的增速期,其发展的路径应以盘活历史遗产为依托,以重大文化项目为带动,以树立文化品牌为目标,加速城市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过程,以“文化创意+产业示范”的发展模式,推动西安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根据国家已推出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尽快推出《西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重视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规划,围绕“突出重点、促进竞争、与时俱进”这条主线,从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实现文化产业的根本性转变,并积极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上述框架的构建,使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充分兑现,并成为具有一流国际影响力的人文之都,使西安率先成为具有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经济竞争力构建
从经济学角度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定位进行考量,不仅要考虑国际化大都市的一般性特征,而且要结合西安独特的市情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和金融中心建设并重,通过产业聚集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带动企业总部的集聚、资本的集聚和金融机构的集聚,形成多层次开放的大格局,提高西安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经济发展实行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双轮驱动。在经济发展上,GDP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未来十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均水平。在产业发展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旅游和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航空、航天、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等十大产业发展,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70%左右,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大力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西安应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放在西安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外引内联和发展本地金融机构,迅速形成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聚集中心,率先成为中国西部金融和服务产品的创新地。考虑以西安市商业银行为基础,吸引国内外大银行或财团参股,成立西部发展银行,并将其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骨干,与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数量众多的村镇银行一起,构建西安现代金融体系。
——整合区域资源,打造西咸核心。可以借助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以行政的力量打破体制分割的藩篱,促进经济的融合,从而可以大大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西安在基础设施及市政服务系统建设上欠账较多,因此在今后的三至五年内,西安还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使西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系统,对外交通与信息通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形成足以吸引人才的城市环境,发挥人才资源的聚集效应。
——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加快西安经济结构转变。西安应借鉴国际上一些老工业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利用本区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核心的智力资源优势,推进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打破体制分割,改变封闭的组织结构和保守的制造文化,不断创新,借助风险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技术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促进西安经济结构的转变。
西安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说,离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方努力,在未来二十年中,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是可以达到的。
社会凝聚力构建
未来十年,社会公正与和谐将成为中观层次各大城市政策聚焦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救助制度。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事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秩序良好,政治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制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
——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把西安建成国际化的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和恢复,还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必须加大土地、森林、河流、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依托秦岭山脉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把秀美山川工程落到实处,积极推进以浐灞生态区和曲江新区为重点的城市园林化建设进程,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大幅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全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是国际化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指标。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做好城乡困难群体、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有序推进政治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与政治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建设密不可分。我们应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广大基层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各项法律制度的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在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做好幸福指数的测定,并向社会公布,将测定结果和其他经济、社会指标一起纳入干部考核范围,作为衡量部门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工作业绩的一个指标,让政府及时掌握群众的幸福指数,了解百姓的心理状态,真正把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和谐西安”应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建设和谐西安,就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西安。 (执笔:程丽辉 康志祥 程圩)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