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少城市迈出了新的步伐,但也出现了一些现象值得关注。有报道说,现在全国有16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在此目标鼓动下,有的城市急功近利,匆匆上马,大拆大建,甚至毁坏文物,以展“新貌”。有人将此形容为一场“城建大跃进”,看来不无道理。
搞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本是一件大好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城市不能总停留在“老、旧、破、烂”的层面上。但问题的焦点在于,我们如何真正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现在不少城市争建“国际化大都市”,但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它有哪些基本特征,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恐怕未必很清楚,相反留存在脑子里的是“高楼大厦大马路”、“建既高又大的地标”等等。至于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何妥善保护、基础公共设施是否完备、老百姓能否宜居、城市特色怎样凸显等问题,则考虑得不够、不多。这些官员在盲目追求“国际化大都市”思路引导下,对城市面貌大动干戈、强拆强建,甚至不惜把颇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毁掉。最近发生在江苏省镇江市的拆毁历史著名的“宋元粮仓遗址”建商业楼一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面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以享有“国际大都市”美誉的巴黎、伦敦来说,那里也不是处处“高楼大厦大马路”,相反倒保留着不少古代建筑的风采,显露着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在这些城市中,包括道路、交通在内的诸多现代化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但这些并不是以毁坏、牺牲历史文物为前提。在那里,历史风韵与现代风貌巧妙结合,两者相伴随、互媲美。这一点,举凡到过那里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城市建设到底应该如何搞?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人们指明了方向。要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就城市而言,不仅要有齐备方便的公共设施,还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不仅要有体现现代风格的建筑,还要有显露悠久历史的文物;不仅要有宜居舒适的住处,还要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场所。这样一些条件,相伴相衬,缺一不可。倘若“单打一”,只取一端,置其他方面于不顾,那无疑是走偏了方向。
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城市,千城一面、格局趋同、个性弱化、文化缺乏等现象比较严重。人们穿行在高楼大厦中,恍若置身于一堆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中,感觉不到一点文化的气息,更体验不到些许城市的风韵与灵性。如此情形,怎么能让人“生活得更美好”呢?
城市建设,需要有物质方面的修建,同时更要有文化层面的营造。文化是“城市之魂”,它比建造高耸入云的城市地标,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转型,文化引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只有切实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