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我假期回家的必经中转站,透过旅游业这一视点,对于其“国际化大都市”的潜质深信不疑。首先是火车站出站口夹杂在人流中星星点点的异域面孔;其次是火车站广场边上公交站台边一脸迷茫地做寻觅状的外国友人;还有市内旅游景点处的“他国之音”。
外国游客手持一本很厚很大,名为“China”的书来西安寻找奇迹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我就曾在广场上遇到了一对黄发白肤的外国老夫妇,老头用手指点着书上的“hua qing chi”不停地用英语求助,但边上的清洁工、公交车调度员基本爱莫能助。由此可见,市文明办和社科院联合发文,将“到2015年,一半市民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纳入硬性规定中是多么的及时。但是,“全民学英语”就真能给外国游客带来宾至如归的感觉?能弘扬西安伟大的城市精神,还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当外国游客问路时,大家都能问有所答,确实比一脸茫然要友好,要“精神伟大”。但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灵魂的文明、和谐底蕴不培养出来,会了外语只是得到了伟大的城市精神的皮毛,离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尚远矣。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中国人在国际上不受欢迎。直接原因是国人在国际场合不注意社交礼仪,没有细节意识。以西安为例:火车站治安混乱,卫生条件不可恭维,公交调度、运行无序,上下车拥挤。这些问题不解决,西安市给国际的第一印象就很难好起来,其城市精神也很难塑造成功。
再以市内的旅游景点的情况为例:笔者2008年暑假去市中心的钟鼓楼游玩,门票已经高达60元一位。没有学生票优惠,不分大人小孩。除了几位黑人游客从出口处出来以外,基本没有见到多少中国游客。高昂的门票确实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控制人流、保护景点。但其中不乏大赚外汇的意思。试想一下,不能深刻改革这其中的问题,只会流利清晰地用英语向外国友人收取高价门票,城市的国际化形象能好吗?
微笑,是世界的语言。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其全民学外语,不如让城市学会微笑。
让每个市民都学会以真诚的微笑示人、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城市的和谐与美丽。将相关部门用以印发“人文素养标准”宣传册的经费用来加强火车站、战前广场的流动岗哨,用以培训巡警的外语之路能力,用以健全公交调度系统,才算是好钢到了刀刃上。
美国商务部日前预测:今年游览美国各地的中国观光客将增加22%,各旅馆和观光业者正积极准备迎宾。迎宾准备中包括在旅馆房间里提供茶壶,增加汉语翻译等。没听说过要让孔子学院怎么怎么,要把汉语作为什么什么。
只有城市学会了微笑,学会了贴心而实用地服务于远来之客,伟大的城市精神才能真实地体现。(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络评论员)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