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新农村与新城镇的有效路径

2010年04月29日 07:52   来源:大众日报   本报评论员
    从设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到吸引农民到社区中心村居住,进而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实现着新的跨越。他们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机制,使二者有效对接,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跨越,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诸城的创举,“ 2公里社区服务圈”不仅使公共服务及其他各类服务覆盖到广大农村,还形成了“气场”,引发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向社区中心村聚集,增强了中心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此为前提,诸城市顺应民意,在社区中心村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靠服务的吸引力、政策的推动力和产业的支撑力,促使周边村民向这里聚集,形成新型农村居住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跨越,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本地实际的有效路径。当前,我省农村发展面临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机遇。然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村庄数量庞大、位置分散、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以村为单位建设新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不仅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完全以城镇为中心带动农村发展,又会面临服务半径过大、辐射能力有限的窘境。诸城市以两公里为服务半径打造农村社区,突出社区中心村的功能,使其作为城镇化的关键节点和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重要平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推动周边村民向中心村聚集融合,使建设投入、服务和辐射半径等方面的难题迎刃而解。这样做,既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既降低了新农村建设成本,又能更好地发挥公共设施的效益;既为调整村庄布局奠定了基础,又为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创造了条件……所有这些,不仅成就了新农村建设的集约化之路,而且在传统农村和新型城镇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同时成为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过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

    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跨越,是群众意愿和政府推动合力的结果,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注重提升质量与内涵的跨越。这样的过程因其“自然”而具有可持续性,又因其“自觉”而得以加速推进。诸城的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造城、以大为荣,新农村建设也不是村庄翻新。“新”就要新在满足群众需求、注重内涵提升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即不但努力夯实“硬基础”,更要扎实提升“软实力”,使其兼具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区文化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只有这样,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跨越的过程,同时也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农民向社区中心村聚集融合,不但节约了土地,也使这一宝贵资源得以集约利用,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等形式,促进了工业园区化发展和农村经济规模经营化。而随着众多新型小城镇在乡村的崛起,各种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生产链条向这里延伸,二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对于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拉动农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2公里社区服务圈”向“新型农村居住区”的新跨越,不仅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它背后演绎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和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对农民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必然产生巨大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党政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对组织结构和政府职能提出新的变革要求,需要不断冲破城乡分割、区域限制和体制壁垒,进行结构创新与制度变革,需要把社区建设与提升社区品质、提高居民素质、城乡文明融合同步,使社区中心村不但有便捷的公共服务、舒心的人居环境、安全和谐的生活氛围,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这也是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新跨越的深层范例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