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在新民居建设、新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规划为先导
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通过规划,可以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要素和发展空间的“植新”、整合、统筹、预留等问题。“植新”,就是把新的要素、方式、技术、方法等,通过规划“植入”农村发展之中。整合,就是把分散、破碎的要素整合起来,包括把零散的村庄整合起来。统筹,就是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使新农村建设实现整体最优。预留,就是不急于求成,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通过制定规划,一可以防止规划滞后。要坚持把规划往前做,使发展的成本最小,确保现在不走弯路、将来不留遗憾、长期不会落后。二可以避免覆盖不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制定规划时,要尽可能覆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既从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出发,又充分考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因素。三可以提高品位标准。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应不断提高规划的品位和标准,在建好实用美观的新民居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污水、垃圾处理,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四可以保证规划执行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规划一经确立,就要坚决执行,确保落到实处。
二以产业为支撑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必须以产业为根基,决不能搞无产业支撑的“空心村”。现代农业主要看3个效益性指标:农产品总量和品质必须大幅度提高,单位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纯收入必须大幅度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对于那些可以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的农村来说,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比如,廊坊三河李旗庄在新民居建成后顺利引进了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通用磨坊公司,以此带动当地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于不能够实现城镇化或者不能完全实现城镇化,仍然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应以农业为主,可以围绕农业发展多种服务性、增值性产业和其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二是选准发展路径。发展现代农业,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廊坊近邻京津市场的良好区位和水缺地贵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定位是“城郊————都市”型的市场导向型农业和“双节双高”生态型农业。
三以新民居建设为突破口
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新民居,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对扩大消费、拉动投资起到重要作用。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同时,不能为建设新民居而建设,应充分体现文化底蕴和风俗特色。一是纳入城镇化范畴的农村应按照城镇化标准去做。比如,廊坊三河燕郊的王各庄、南巷口村的新民居建设,就是按照城镇化的标准去做的,通过建设改造,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二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应建成新农庄。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注意建设和布局的科学性和特色性,适应主要从事农业的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既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住宅的先进性,又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尽可能减少农民投入。要努力运用现代技术低成本破解传统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环境卫生较差等难题。要尽可能体现农家特色、地方风貌和民族风情等特质,不搞成千村一面,不破坏生态环境。比如,廊坊永清县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新民居主要建成新农庄,既提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
四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长期任务
新农村建设不能仅立足于改变村貌、提高农民生活居住条件,更应该注意提高农民素质,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培育新型农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工程,切实加大培训教育和示范引导力度,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创业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二是发展先进农村文化。要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五以破解瓶颈制约为关键
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发现和实现农村经济中自身的市场价值和产业价值,解放和培育农村经济中内在生产力。一是破解资金短缺问题。要通过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和探索发展新型农业业态,使农民自身和集体经济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形成新农村建设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二是破解土地流转问题。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进一步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要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三是破解市场对接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逐步培育和打造新的农业业态或新型农业组织形式,既能按照要求,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能通过有组织的力量使农业生产和经营者与市场的对接更加顺畅有力。
六以体制为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要变化,我们要逐步探索研究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一是探索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新模式。二是探索完善农村服务管理新机制。随着居住方式、生活状态的改变,农民对新农村社区环境和管理也会有新要求,应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注重管理规章制度等软件提升,使之符合新农村管理需要。要努力把新农村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三是探索完善壮大集体经济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开展前应做好统筹安排,兼顾各方利益,努力做到富民和强村相统一,有效增加集体经济积累,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后的社会管理。四是探索完善农民长远发展保障新机制。要建立与农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险向农村的延伸覆盖,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长久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五是探索完善市场运作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真正发掘市场的力量,确保市场良性有序,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