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哲学

2010年03月11日 10:00   来源:解放日报   周锦尉
    ●在“把蛋糕继续做大”的前提下,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坚持反腐败,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同时加大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力度等多项措施。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取得共识,一起努力。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做蛋糕”与“分蛋糕”是有很大的学问的。

    记得在走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强调,主要着力“把蛋糕做大”,才有“分蛋糕”的基础。以后,美国在社会福利方面进行细致的“分蛋糕”。我国经济生活,从计划经济的财富“短缺状态”走出来,改革最初的战略思路也是“把蛋糕做大”,打破传统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分配的格局。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蛋糕”是做大了,然而,收入差距也拉大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统计数字,当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9,超过了警戒线。不仅社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城乡之间、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同时,数据显示,劳动所得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以经营盈利和折旧资本所得及生产税净额为代表的资本收入则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率也呈下降趋势,保持在低水平。

    这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郑新立在答记者问时说,现在的居民消费率为35%,争取三年里提高到50%,这样有相当于5万亿左右用于投资的资金,转变为让居民消费,以改善民生。

    两会正在热议收入差距问题,代表委员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一点,是要“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收入差距太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法国著名社会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经解剖过英国、法国大革命前这两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发现这两个国家有过较相同的社会现象,即都曾经历过市场经济发展以后的经济繁荣,但社会建设跟不上,出现了很多社会矛盾,以致“民众的抱怨四起”。其中第一条就是社会人群收入差距的扩大,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

    社会学家分析说,收入差距拉大,会出现差距的两端人物——暴发户和落魄者,他们的社会行为、消费行为会对社会产生负面效应。相当数量的暴发户的炫耀性消费和犯罪性消费(色情、毒品、赌博消费),以及落魄者中胆大妄为者铤而走险的反社会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一般而言,收入差距扩大,会出现社会心理的不平衡,甚至心理失衡,容易产生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发展经济学认为,在人均GDP2000美元左右的阶段,收入差距会加大,人们在心理上对收入差距的敏感度容易提高,容忍度则相对降低。目前,我国的人均GDP为3683美元,阶段性的特征还有一定的显现。

    对于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出了药方”,提出一些重要举措,主要有:一、抓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做到“两个提高”,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就需要我们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二、深化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控制政策。三、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三管齐下”:坚决打击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总体来说,还包括在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即在“把蛋糕继续做大”的前提下,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坚持反腐败、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同时加大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力度等多项措施。我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取得共识,一起努力。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地区发展战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做起,处理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重点在“分蛋糕”上下功夫,运用中国现代的“建设哲学”,一步一步去追求社会的理想境界。

    (作者为上海市人大法工委委员、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