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中韩建交 和平与发展的伟大实践

2009年01月13日 20: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子衿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92年,对中韩两国来说都具有划时代意义。有人形容1992年堪称中韩关系的里程碑之年,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因为从这一年起,中韩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由于受到国际大环境和中韩两国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二战以后到建交前,中国和韩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错综复杂。自其1948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韩国始终执行“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包围和遏制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一员。

    在1978、1979年日美分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国际局势出现了巨大变化。但受朝鲜半岛特殊的政治格局制约,中韩建交的条件仍不成熟。导致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10余年间,韩国成为东亚各国中唯一没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时也是东亚各国中唯一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两国的交往只能局限在民间范畴。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深化中韩两国的双边关系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事实也是如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韩国的民间交往日趋密切。此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在尝试最大限度地拓展国际空间。其实,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已表达出与韩国建交的愿望。当年4月,他说:“中韩发展关系,对我们来说,还是有需要的。第一,可以做生意,在经济上有好处;第二,可以使韩国割断同台湾的关系。”    

    1986年,中国派出阵容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了在韩国首都汉城(今称首尔)举办的第十届亚洲运动会,并以94枚金牌的成绩第一次登上了亚运会金牌榜首位。在此后两年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也派团参加。这两次国际级的体育盛会,松动了多边国际活动中中韩两国的关系。随后,双方代表团的来往逐年增多。两国在贸易关系方面同样发展迅速。1988年两国的贸易额已经突破了十亿美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都预示着中韩建交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1991年,国际局势再次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先后瓦解,冷战结束。令人欣慰的是,中韩两国政府都在积极地推动冷战后世界历史潮流的发展。中国根据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审时度势,逐步调整对朝鲜半岛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韩国也积极地推动“北方外交”。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下,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扫清了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的障碍。

    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外长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韩两国正式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对此,《人民日报》于次日以“祝贺中国与韩国建交”为题发表社论,社论指出:中韩关系的建立,不仅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有助于朝鲜半岛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韩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今后两国在各个领域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两国经贸关系在现有基础上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会不断得到加强。这是中韩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中韩建交,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论述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两国领导人远见卓识的具体体现,是摆脱国际冷战思维走向对话与和解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践行对外友好承诺的一个绝佳范本。经过双方共同的努力,如今,和平友好的理念早已根植于两国人民心中。

    就发展而言,中韩建交16年来,双边关系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双方经贸关系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引人注目的亮点。在建交之初,两国贸易额只有53亿美元,十几年来,两国外贸额年均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而且在2003年两国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增速更快,到了2007年,中韩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599亿美元。如今,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和谐相处,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未来两国关系还有更全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