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知识付费当成“智商税”

2024-06-2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年来,网红卖课风生水起。一些网红披着情商、财商、成功学、精英教育等外衣,向粉丝销售“IP课程”,不少课程虽价格昂贵却备受追捧。一些人认为,知识付费无可厚非;也有很多人质疑,网红卖课是假,把粉丝当“韭菜”收割是真。

  “知识付费”被网红们玩坏了

  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知识付费涉及领域广泛、上课方便,有的还可以一对一辅导,确实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从市场现状来看,很多网红课程的质量都不尽如人意。一些免费引流课,内容往往只是公开资料的简单整合,甚至涉嫌抄袭。整个课程的焦虑氛围是制造得“够够的”、成功学的噱头是拉得“满满的”,但实质内容却是“水水的”。【详细

  近年来,每当有新技术出现,总有人会抢抓风口,通过打造人设、制造话题、贩卖焦虑,赚取丰厚利润。事实上,相比新技术、新知识,网红们更懂营销学、洗脑术,更懂粉丝的焦虑心理。今年2月,网红“AI教父”李一舟的课程被下架,就是典型案例。【详细

  别被“大忽悠”收割了“智商税”

  面对粉墨登场的网红,面对天花乱坠的宣传,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应保持理性和清醒,别被“大忽悠”收割了“智商税”。成功没有捷径,想通过购买网红课程的方式实现成功,甚至“改变家族命运”,岂不是痴人说梦?【详细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消费者对付费知识的需求很旺盛。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的数量约为5.27亿人,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知识付费行业方兴未艾,当务之急,是让这一行业有序前行。【详细

  要引导知识付费健康发展

  当前,知识付费行业尚未建立起行业标准,从业门槛较低。在逐步完善相关机制的过程中,课程平台可以先多走几步。比如,在课程上线前,就进行讲师资质、内容质量等方面的审核,做好初步筛选。又如,进一步畅通用户举报投诉通道,发现问题及时跟进。当然,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择优选课。【详细】  

  网红卖课走向有序合法,监管也要有所作为,应加强对知识传播者的身份核实,督促卖课者规范宣传,从而推动知识付费走稳走远、健康发展。【详细

  (以上综合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扬子晚报)

  V视角:

  @蹦蹦跳跳的阿龙:网红靠一张嘴、一个摄像头,张口闭口就能“改变个人、家族命运”,我觉得很离谱。

  @检者青锋:如果真有本事,自己可以年入千万,何必来“卖课”?如果没有本事,又怎么能够指导他人?

  @赖小昊一定能家产上亿:我就是那个买过网红课的大冤种。

  @奇迹的天空:看个人所需吧,就看是不是物有所值。

  @郭元鹏:可以尝试设置“知识付费”反悔期。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知识服务,服务质量如何,与授课者的专业水平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更不容外行者信口雌黄。要知道,“传道授业”稍有偏差,便很可能误人子弟、埋下隐患。因此,有必要设置从业门槛、建立行业标准,并严格内容审核、妥善解决纠纷,从而让更多消费者能够真正“学到了”,而不是开盲盒似的被“骗到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把知识付费当成“智商税”

2024年06月2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年来,网红卖课风生水起。一些网红披着情商、财商、成功学、精英教育等外衣,向粉丝销售“IP课程”,不少课程虽价格昂贵却备受追捧。一些人认为,知识付费无可厚非;也有很多人质疑,网红卖课是假,把粉丝当“韭菜”收割是真。

  “知识付费”被网红们玩坏了

  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知识付费涉及领域广泛、上课方便,有的还可以一对一辅导,确实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从市场现状来看,很多网红课程的质量都不尽如人意。一些免费引流课,内容往往只是公开资料的简单整合,甚至涉嫌抄袭。整个课程的焦虑氛围是制造得“够够的”、成功学的噱头是拉得“满满的”,但实质内容却是“水水的”。【详细

  近年来,每当有新技术出现,总有人会抢抓风口,通过打造人设、制造话题、贩卖焦虑,赚取丰厚利润。事实上,相比新技术、新知识,网红们更懂营销学、洗脑术,更懂粉丝的焦虑心理。今年2月,网红“AI教父”李一舟的课程被下架,就是典型案例。【详细

  别被“大忽悠”收割了“智商税”

  面对粉墨登场的网红,面对天花乱坠的宣传,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应保持理性和清醒,别被“大忽悠”收割了“智商税”。成功没有捷径,想通过购买网红课程的方式实现成功,甚至“改变家族命运”,岂不是痴人说梦?【详细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消费者对付费知识的需求很旺盛。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的数量约为5.27亿人,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知识付费行业方兴未艾,当务之急,是让这一行业有序前行。【详细

  要引导知识付费健康发展

  当前,知识付费行业尚未建立起行业标准,从业门槛较低。在逐步完善相关机制的过程中,课程平台可以先多走几步。比如,在课程上线前,就进行讲师资质、内容质量等方面的审核,做好初步筛选。又如,进一步畅通用户举报投诉通道,发现问题及时跟进。当然,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择优选课。【详细】  

  网红卖课走向有序合法,监管也要有所作为,应加强对知识传播者的身份核实,督促卖课者规范宣传,从而推动知识付费走稳走远、健康发展。【详细

  (以上综合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扬子晚报)

  V视角:

  @蹦蹦跳跳的阿龙:网红靠一张嘴、一个摄像头,张口闭口就能“改变个人、家族命运”,我觉得很离谱。

  @检者青锋:如果真有本事,自己可以年入千万,何必来“卖课”?如果没有本事,又怎么能够指导他人?

  @赖小昊一定能家产上亿:我就是那个买过网红课的大冤种。

  @奇迹的天空:看个人所需吧,就看是不是物有所值。

  @郭元鹏:可以尝试设置“知识付费”反悔期。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知识服务,服务质量如何,与授课者的专业水平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更不容外行者信口雌黄。要知道,“传道授业”稍有偏差,便很可能误人子弟、埋下隐患。因此,有必要设置从业门槛、建立行业标准,并严格内容审核、妥善解决纠纷,从而让更多消费者能够真正“学到了”,而不是开盲盒似的被“骗到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