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中国经济转型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中国经济转型

——潘英丽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2010年05月09日 10:18   来源:解放日报   
国际金融中心为何选择上海

  上海需要建设的是与纽约相同的在岸型国际金融中心,它是与本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需要相适应的,因此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配套的金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有人会问,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把握香港与上海的关系?

  需要明确一点,上海未来建成的国际金融中心与香港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首先,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是严重滞后的,这使中国经济产生对外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并使以外汇储备形式存在的国家财富暴露在一定的风险之中。加快内地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是经济转型十分紧迫的任务,而金融中心建设只是其空间表现形式而已。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不能代替内地金融市场发展。

  其次,上海需要建设的是与纽约相同的在岸型国际金融中心,它是与本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需要相适应的,因此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配套的金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伦敦、香港和新加坡都是离岸型金融中心,本币可以不是国际储备货币,也没有为本币国际化提供配套服务的内在要求。

  第三,在岸型金融中心的特点在于国际金融中心与国内金融中心是重合的,其70%以上的业务都是为本国居民服务的;而离岸金融中心的居民业务只占小头,更多的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最后,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配套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以国债市场为核心的国际债券市场的所在地。而国债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场所,其主体不可能放在离岸中心,否则一国的货币主权和金融定价权就会旁落。

  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来建设,主要是从未来发展潜力和趋势来考虑的。而伦敦金融城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所反映的是金融中心的现状,它对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选址并无实际的参考价值。

  随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快速崛起,随着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的转移,香港面临三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第一,建设欧美国家对亚洲进行金融投资的财富管理中心,即确立亚洲“瑞士”的功能定位。

  第二,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机遇,为东盟各国政府和企业的投融资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其中一个工作重点在于吸引东盟国家企业到香港上市。因为根据东欧转型国家经验,小国的股票交易所常常因缺乏规模经济而生存困难,这些国家大企业大都赴法兰克福上市。香港应大力拓展这方面的业务与功能。

  第三,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战略机遇和中资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发展趋势,建立以人民币信贷为核心的亚洲银团贷款中心。这也是香港的传统优势,应该发扬光大。而且我们的金融中心福利效应分析表明,银行业务的发展通过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对当地居民福利具有比证券市场大得多的贡献。

  总体而言,香港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在资本项下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尚未实现前,香港的战略重点是发展离岸业务,为欧美的亚洲投资、为东盟国家的投融资提供服务,并大力发展亚洲地区的人民币银团贷款业务。上海则重点放在国内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以适应经济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需要。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后,上海和香港可能通过联网建成中国一体两翼的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亟待新突破

  人才是决定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中国目前不缺资本,但极其缺乏高端人才,因此有必要制定有竞争力的税制,促进人才的集聚。

  随着美元再贬值趋势的形成和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变得越来越紧迫。与此相适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也需要加快推进和落实。我们认为,相关部门需要统一认识,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以下重大领域作出实质性的突破:

  首先,需要在金融业的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上先试先行,作出重大突破。目前上海场内交易市场已接近门类齐全,但是目前这个金融大超市可卖的产品品种还不算多。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是将金融产品开发和创新方面的管理制度从白名单管理转变为黑名单管理。即中央各监管部门明确在上海先试先行过程中哪些业务不能做,其余都放开管制,以拓宽金融创新空间,适应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的内在需要。

  其次,需要加快以国债和准国债市场为核心的债券市场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信用基础薄弱。而固定收益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将国债的发行放到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高度来认识,而不仅仅是从政府预算的角度予以考虑。同时,需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债券交易市场,加快消除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壁垒。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央企等准国家信用的债券市场,建议已上市国有大企业负债率低于40%的企业有责任先行发债,而不是股票增发。

  第三,加快国内货币清算中心从北京向上海的转移,以实现国内货币清算中心与未来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的合二为一。

  第四,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努力营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制度和运营环境。重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突破:一是从人才竞争的角度调低个人所得税上限至一般国际水平之下。人才是决定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中国目前不缺资本,但极其缺乏高端人才,因此有必要制定有竞争力的税制,促进人才的集聚。二是尽快引入金融高级管理者的市场筛选和聘用机制,形成有效率的经理市场,避免干部任免制度向金融体系延伸带来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的制约。三是学习引进香港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司法和执法机构,增强市场信用基础,提高合约实施的有效性。四是通过金融业自上而下行政集权的传统优势,加快推进建立一个集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于一体,集实体金融网络与虚拟金融网络于一体,集身份认证、市场交易、融资投资、市场监管、支付转移、结算服务等于一体,具有使用便捷、服务优质、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和信息可信的全天候的信息化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