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中国经济转型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中国经济转型

——潘英丽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2010年05月09日 10:18   来源:解放日报   
为何要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体现了促进亚洲国际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亚洲国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实现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平衡发展的大国贡献。

  2008年基辛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世界”这一名言,揭示了主权国家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所拥有的国际战略优势。

  具体而言,这种战略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享有铸币税利益。货币是社会稀缺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一国主权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这个国家就可以自由支配和利用全球的战略资源。在美元霸权条件下,美国的进口支付能力几乎不受限制。全球只有美国可以既进口资源又进口制成品,并维持贸易逆差30余年而无须调整。这使人口仅占世界5%的美国,消费却占了世界的30%。其高质量、高水平甚至是奢侈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全球人才产生特殊吸引力,并进而抢占科学技术的全球制高点,形成强者恒强的良性循环。

  二是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场合,一国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可以避免汇率风险。美国可以将美元汇率的波动作为惩处竞争对手、转移调整责任、减轻债务负担的战略武器。相反本币不是国际货币的国家在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中,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很大伤害。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实施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美元升值使他们出口下降、美元债务负担上升,并进而爆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当美元贬值时,这些国家出口会增加,但其所积累的外汇储备却面临严重的贬值。

  三是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可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首先,当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用于国际定价、结算、支付、投资和储备时,发行国金融机构将在提供本币的国际业务方面享有天然的优势。他们不仅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具有本币业务的良好基础、人才储备、配套设施等先发优势。同时,与竞争对手相比,他们面对的汇率风险少得多,因此国际汇率波动越大,他们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就越明显。

  四是在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货币的场合,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货币汇率政策和本国机构投资者操纵战略资源的国际价格,进而达到制约竞争对手,重新分割全球化利益的目的。

  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根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 (2009)的购买力平价估算方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需要借助货币和金融的力量,通过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抢占大国博弈的主动权和战略制高点。中国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如果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与人民币国际化不相匹配,结果会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人民币国际化受阻或停滞;二是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外放,即由政府或国内机构在境外发行人民币金融产品以满足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投资需要。后者将会导致本土金融服务业市场、金融就业岗位和金融税收的流失,并可能导致货币主权和金融定价权的旁落。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前者由3-5个大经济体支撑的国际货币构成,后者要求亚洲本土有一个规模庞大、流动性充分、安全性和成长性兼具的国际资本市场与欧美形成三足鼎立的稳定格局。

  专家预测,危机后全球经济重心将加速向亚洲转移。 2020年亚洲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9%增加到52%。在亚洲,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债负担过重等原因,日本主导亚洲、实现日元国际化的机会正在丧失。相比较,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在未来10年仍能保持较快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中国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促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大国责任。而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体现了促进亚洲国际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亚洲国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实现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平衡发展的大国贡献。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