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灾难过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叫灾难或灾害文化,引导人们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且事实上,人类最可贵的东西都是从战争、灾难中获得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把它总结出来、沉淀下来。
●人类从灾难中学到的,远比从顺畅中学到的要多得多。很多事情是要经历了灾难才会明白。但是有些道理,弄明白了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做,又是另一回事。
●全社会上下能否形成共同价值观,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在这个问题上,仅仅个人的意识苏醒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社会层面的制度保障和机制激励。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 宾:王子平(河北理工大学教授)
支玲琳:玉树地震已经过去20多天,再过几天,就是汶川地震两周年的日子。如今,社会各方都在关注灾区重建的工作进展。灾难的一次次磨砺,留下的不只是千疮百孔,更需要世人应对自然的智慧。作为一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灾害社会学的研究者,您怎么看 “重建”二字?
王子平: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所以每一次大的灾难发生,都会造成双重废墟:物质的废墟和精神的废墟。基于此,救灾也就有了双重内涵:物质救灾让人们活下来,精神救灾让人们有信念有力量活下去。在物质救灾上,无论什么样的自然灾害,我们国家从政府组织到舆论报道,再到各方响应,都是非常到位的,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灾后精神世界的重建方面,客观来说,还需要更多的关注。
我们还记得,汶川地震发生一年后,北川接连发生多起自杀事件。这充分说明,精神世界重建确实是大事。物质世界的建设进展是非常快的,但精神世界的重建就要困难得多。所以现在每一次大的灾难过后进行大规模的心理干预,非常有必要。但这仅限于灾后初期,只能解决一些浅层的问题,一些深层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比如两个家庭破裂了,一个失去了妻子,一个失去了丈夫,幸存下来的两个人如何重组家庭?这不是办个手续、生活在一起那么简单的事情,他们得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这是一个家庭存续的基础。因此,如今玉树地震后,我们不仅要抓紧物质救灾,也要重视精神救灾,进行精神世界重建。
支玲琳:从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最近的玉树地震,再到今年突发的西南大旱,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而精神重建,不仅可以让人们从灾难中站起来,更可以让人们从灾难中学习,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储蓄智慧。
王子平:实际上灾难过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叫灾难或灾害文化,引导人们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战争会造成破坏,但是战争遗留下来的,并不仅仅是灾难。而且事实上,人类最可贵的东西都是从战争、灾难中获得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把它总结出来、沉淀下来。我一直持这样一个观点:灾害的发生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它对一个地方造成的破坏程度、损失的大小,却并不完全由自然因素决定,也取决于社会和人的因素,取决于一个社会是否具备有效的应急机制,取决于人们是否有充分的防灾知识和技能准备。同样的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地方,其危害后果可能全然不同。
而且,人本身也是造成灾害的因素之一。现在人类很多行为本身就是制造灾难的,比如污染。所以这是一个悖论:人类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来积累财富,但另一方面这些行为又在不断积累、制造灾害,人们只能忙不迭地进行减灾救灾。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全世界都在闹水荒,过去的人们谁都想不到,有一天会这么缺水。人类如果不警觉、不反思、不节制,那么由人祸导致的灾难将是没有终结的。
支玲琳:用句通俗的话来说,人们应该从自然灾害中“学乖”。比如西南大旱后,很多网友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示要将节约用水付诸行动。比如大地震后,防灾减灾的意识,一定要在全社会进行普及。
王子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接连发生地震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尽管媒体一再告知公众,准确预报地震在科学上仍是难题,但是这些本身经不住推敲的谣言为什么还是会扰乱公众心绪呢?因为人们生活在一种不安定情绪中,就容易接受这种传言。当情绪化态度占据上风的时候,科学道理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当务之急,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切切实实规划一下,从宏观上减少致灾因素,从思想上武装人们,提高全社会的科学防灾意识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确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是否从劫难中 “学乖了”?我举个例子,在一些发生过大地震的地方,按照原先的规划,在板块活跃带,是不允许建高层楼房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的地方不仅盖上房子,而且盖起了许多20层乃至更高的楼房。是因为建筑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智利地震能量比海地地震大50倍,但损失却要小得多?为什么以色列这个建立在沙漠上的国家,却能不为水资源贫瘠所苦?从灾难中总结得出的经验教训,哪怕岁月流转,也不应该被遗忘。
支玲琳:灾难究竟教给人们什么?
王子平:人类从灾难中学到的,远比从顺畅中学到的要多得多。很多事情是要经历了灾难才会明白。就拿环境污染来说,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从理论上说,咱们应该完全接受教训。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没能真正避开这条 “老路”。所以,我们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也是基于这些大规模发展后的深刻思考。但是有些道理,弄明白了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做,又是另一回事。
比如在节水问题上,有的人会说,不就是涨价吗,我不在乎。他没有意识到,这不单是个钱的问题,不是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而是关涉整体水资源匮乏的社会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全社会上下能否形成共同价值观,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在这个问题上,仅仅个人的意识苏醒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社会层面的制度保障和机制激励。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