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大讲堂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元完了”不是危言耸听

2010年03月05日 09:08   来源:解放日报   叶 檀

  笔者写过一篇文章,叫《欧元完了》。许多人表示不满,有人认为危言耸听,有人认为集欧洲之力不会干不过区区的做空对冲基金,为了维持欧元区的完整性,欧元区小试牛刀即可御敌于城墙之外。

  所谓欧元完了,并不意味着欧元马上会解体,而是指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欧元的软肋暴露无遗,再无与美元竞争的实力。

  欧元区没有统一的政治体与统一的财政作后盾,虽然对于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有具体的财政要求,但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与货币掉期,显现欧元区一些国家的财政数据存在很大的水分。为了夯实财政需要艰苦的努力,或者由德、法等国进行财务补贴,或者向全球发债,或者请示IMF援助。欧元区想安享统一货币的红利,货币背后却没有统一的税收充当财富抵押物。

  据法国巴黎银行估计,重振对西班牙的信心需向该国注资2700亿美元,重振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信心需向这几个国家分别注资680亿、470亿和410亿美元。合计下来,欧盟至少需向有债务危机风险的国家注资4300亿美元。两德统一后对原东德地区的注资,导致德国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德国国内的罢工等显示经济不佳。 2月2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冷漠地表示,“眼下帮助希腊的最好方式就是明确告诉它,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她还否认德国将从2010财政年度预算中拨款支援希腊。

  即使来自德国的欧洲议会议员约格·查兹马克基斯的援助方案属实,德国、法国和荷兰将通过购买希腊国债的方式援助希腊政府,这也只是某些政治家的态度,德国的银行业只想赚债券发行费用,根本不想买什么希腊债券。德国公共融资领域两家最重要银行——Eurohypo和HypoRealEstate均表示,鉴于希腊政府正挣扎于债务危机中,将不会认购希腊发行的下一批债券。德国邮政银行也表示,仅希望以投行的身份参与发债,银行自身将不再购买希腊国债。上述三家银行是目前持有希腊国债最多的德国银行。

  货币战背后是经济实力之战。欧元区最大的问题不是货币,而是找不到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技术创新比不上美国与日本,由于福利制度全球最优导致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人人想着赚点钱到温暖的海边晒太阳,在新能源领域欧洲出的招是向全球各个经过欧洲领空的航空公司征收碳关税,是萨科齐等政治家大肆抨击全球化,而欧洲的公务员与公司员工的罢工此起彼伏,欧洲出售新能源技术,不是出售高科技与精密仪器。这才是欧元区的致命伤,从中我们看到了日不落帝国衰败时的影子。布隆伯格的数据显示,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度增长接近8%,达到数十年来的峰值,同期欧元区的劳动生产效率增长率仅为1%-2%。

  经此动荡,欧元在与美元的竞争中毫无还手之力。那些曾经试图用欧元结算、交易的产油国,那些对抗美元的国家,被浇了一瓢冷水,不得不考虑欧元的升降与本国经济的前途。事情就是如此滑稽,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却撕开了欧元的面具。从表面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欧元兑美元曾经创出新高,但从去年12月的1欧元兑1.51美元,至今下跌10%左右。欧元还不至于四分五裂,要得到暂时维持欧元的区区数千亿美元并不难,关键问题是,维持欧元的成本过高,欧元区很难在经济、财政等体制上进行根本改革。一句话,欧元已经失去了与美元在国际舞台上竞技的资格,要留待后来者。

(责任编辑:胡可璐)

延伸阅读
  • ·欧元区为何“生病”    2010年03月04日
  • ·希腊危机中的中国机遇    2010年02月26日
  • ·希腊危机中的中国机遇    2010年02月26日
  • ·欧元区工业生产再陷降势    2010年02月1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