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大讲堂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元区为何“生病”

2010年03月04日 09:57   来源:解放日报   丁原洪

  近来希腊出现资不抵债的困境引爆了欧元危机。欧盟成员国领导人虽经多次讨论,仍然在该不该救希腊以及怎么救的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希腊债务问题之所以棘手,不仅有它自身财政管理不善的原因,而且同样的情况在欧元区的其他国家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权债务问题已成为欧元区国家当前的通病。

  为了保持欧元的稳定,早在欧元于本世纪初问世之前,各成员国就达成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其中规定各成员国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水平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然而,2009年欧元区财政赤字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7%,远远高出3%的上限;欧元区的公共债务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79.3%,也大大超出60%的上限。欧元区16个成员国中间公共债务的比重几乎都超过了规定的上限,其中意大利高达115.8%,希腊113%,即使德、法等大国的公共债务也超出了规定的上限(德国73.7%,法国76.7%)。整个欧元区国家的财政状况如此严峻,必然从根本上动摇市场对欧元的信心。仅从去年12月至今,欧元对美元的跌幅已超过10%。欧盟国家的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复苏过来,又发生严重的财务危机。对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称,前阶段是“银行的危机”,现在则是“国家的危机”。

  形成当前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欧盟遭遇的这场主权债务危机,实际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继续。据估算,这场金融危机使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损失5%。各国为了应对危机,推出超过3万亿欧元的刺激经济和金融救助计划,为此导致财政赤字猛增,债台高筑。

  其次,多年来在欧洲盛行的“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遇到金融危机,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为了刺激经济,缓解失业压力,各国只能依靠举债,从而使赤字不断攀升。而要偿还债务,减少赤字,就必须削减开支、增加税收、压缩福利。这触及广大民众的生活,必然引发各种抗议、罢工浪潮,引起社会动荡。这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

  再有,欧盟是个主权国家联合体,而非单一的国家。欧元也只是成员国之间的“货币联盟”,财政政策依然掌握在各个主权国家手中。形象地说,它是“一条腿走路”,而不是“两条腿走路”。各国很难协调一致地运用货币和财政两种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欧元货币的固有弱点,使它难以应对当今如此严峻的金融危机。

  欧元区已有16个成员国,各国之间的经济财政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可以“一荣俱荣”,但同样会“一损俱损”。因此,尽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规定,建立统一货币后禁止欧洲央行及成员国央行向成员国提供救助,但是近日仍传出德、法、荷等国决定采取由商业银行出面购买希腊债务的方式对其施以援手。这一举措能否解除希腊燃眉之急尚待观察。至于整个欧元区遇到的主权债务难题又如何应对,这将是欧盟各国领导人无法回避的大问题。这对欧盟的未来,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都会有严重的影响。

(责任编辑:胡可璐)

延伸阅读
  • ·希腊危机中的中国机遇    2010年02月26日
  • ·希腊危机中的中国机遇    2010年02月26日
  • ·欧元区工业生产再陷降势    2010年02月14日
  • ·欧洲债务危机的三大根源    2010年02月12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