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互信,来证明南京不是“丛林城市”

2009年12月11日 07:58   来源:扬子晚报   肖余恨
    12月10日扬子晚报有一条意味深长的报道:南京一司机怀疑遭“碰瓷”敲诈,跪求并跪谢乘客为自己作证。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拜天地与双亲。南京怎么啦?道德又怎么啦?难道南京真的是一个道德稀缺的城市了吗?

    11月15日,南京晨报报道,热心市民在火车站扶起孕妇却被指认为肇事者,幸亏摄像头还了清白。12月4日扬子晚报报道,南京车主扶起倒地老太被指撞人,多亏交警及时判定并非“碰瓷”。12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两名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由于担心遭人误解,没有捡起钱,而是冒雨守着等警察……

    现在看来,至今仍算“悬案”的彭宇案,确实给人们的道德坚守形成了冲击。必须承认,诸多类似的案例,放大了公众的道德焦虑和恐慌。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需要道德来维系的,如果道德水平下降,不仅仅是给这个社会带来冲击,还加大了每个人生活和生存的道德成本。

    焦虑和恐慌的本身也说明我们对传统道德的依赖和留恋。道德会给人以温暖,更给人以安全。道德感的稀缺,会让这个社会,人人如同在丛林社会里挣扎。这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生成的感觉。而彭宇案,则不过是因为其冲击固有的道德律令的典型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已。显然,重建社会信任已刻不容缓。

    “彭宇案”以及形形色色的道德争执案,都缘于社会互信的缺失。社会互信不足,则难免疑邻盗斧。而强化和重建社会互信,不仅需要大力呵护和弘扬传统的道德价值,更需要每个人都从小处着手,置身其中。以文首的新闻来说,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愿意作证的乘客,他们是在为这个司机作证,同时,他们也是在为自己作证。谁敢保证,自己不会陷于类似困境?所以,重建道德互信,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道德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

    道德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而生活在一个道德贫困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幸福可言的。以人为壑的结果,是必须坠入无道德的无底深渊里呼号。我绝不相信南京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丛林城市,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热心人,那么多的好人,不能因为“彭宇案”,而让南京丢掉了温暖的底色。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为了重建南京,乃至整个社会的社会互信,我们每个人,每个南京人,都应自我做起。

    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古训不会过时。有时候,见证本身,就是建立互信的重要条件。与其在叹息人心不古,与其在坐而清谈,何不用我们的热心用我们并不复杂的行为,去感染他人,帮助他人呢?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