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安晚报:戏不够,“巧”来凑?

2011年12月18日 07:07   来源:西安晚报   殷国安
    近日有四川南充网友发帖称,南充市财政局招标采购中心官员和卖设备的厂商互相勾结,集体进藏旅游,引来网友关注。对此,南充市财政局招标采购中心回应作出解释,予以否认。(12月17日《南方都市报》)

    采购中心回应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程主任说,他们进藏,并非旅游,而是“探望援藏干部”。“由于财政局以前一位工作人员作为援藏干部调往甘孜州道孚县工作,我们党小组决定去看望该援藏干部”。二是,贺姓副主任表示,他们确实与厂商一起去过西藏,临行前由于车不够,正犯愁,南充德尔数码公司老总来办事,主动表示他正想进藏探友,称“可以顺道一路带去”,遂成行。

    这样看来,这件事实在毫无问题,可以宣布结案了。但如果一较真,还真有不少疑点。第一,财政局管理似乎很随便,采购中心党小组进藏探望同事,不需要局里批准,而且一下子就去7个人,连油钱、过路费都由招标采购中心支付。这样花公款,程序也太简单了。谁能证明不是借探望之名旅游呢?第二,所谓“探望援藏干部”,又是如何“探望”的?具体干了什么?整个过程中,走路几天,“探望”几天,有没有“顺便”“考察”其他地方?这些都不是“探望”两个字所能概括的。

    第二,正当7人进藏,因为只有一辆车而犯难时,南充德尔数码公司老总来办事,主动表示他正想进藏探友,“可以顺道一路带去”,这里难得的是一个“巧”字。记得过去编写戏剧,常用的手法就是“戏不够,神来凑”“戏不够,巧来凑”,矛盾无法解决,于是“神仙下凡”“事有凑巧”,问题就解决了。不过,太巧的事,只出现在戏剧上,现实生活中是不多的。即使南充德尔数码公司老总主动开车送你们进藏,他表面上也会说是“顺道”。

    至于程主任表示,实际上招标采购中心只有执行权,并无行政审批权,“也就是说我们招标采购中心无权决定买哪家公司的东西,行使行政审批权的是采购监管科和相关专家小组及使用单位”。这意思是说,他们本无可供寻租的权力。其实,企业为财政局官员出一趟车,这点“投入”总是可以得到“产出”的,起码人家在“执行”时不设置障碍,也是不错的啊。为什么愿意主动“拔毛”,企业自己知道,他们又不傻。

    其实,财政局招投标中心官员用了企业的车出去一趟,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小事一桩,就是接下来来个“只买贵的,不选对的”也属正常。只是这再一次证明,任何问题由被揭露者自说自话、自查自纠是100%不可信的,即使由“老子查处儿子”,可信度也不会超过50%,想靠他们自己承认问题、解决问题,比老母猪上树还难。我们就不要多想了。(作者系职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