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东方网:春晚相声《专家指导》会榜上有名吗?

2011年02月07日 12:48   来源:东方网   铁肩
    2011年春晚,无疑是近日网上议论的大热门,尤其是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赵氏小品《同桌的你》虽然显露本山老师“江郎才尽”之象,但是网友们还是给足了面子,力捧“第一”。除此之外,小品《午夜电话亭》、《美好时代》、《“聪明”丈夫》等,也都在网友最喜爱的语言类节目投票中,名列前茅。

    其实,今年春晚的群口相声《专家指导》,以其紧扣去年社会热点、敢于针砭时弊,风格幽默轻松,语言格调高雅,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这也使我们的相声,一反这些年来春晚上的“沉寂”,奉献给全国的观众一个有回味的好节目,笔者甚至认为,《专家指导》在春晚上有力压群“口”的分量

    这当然是姜昆和他的团队的功劳。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没有成功。姜昆老师卸去高官(全国曲协主席)之职后,无官一身轻,的确也在默默地耕耘他的曲艺天地,为喜爱他的观众奉献出更多的好相声。

    笔者不是专家,不能说出所谓好相声的ABC,从一个普通观众、听众和网友的角度,笔者认为好相声的标准应该是让人在开心之余给人以启迪,并回味悠长,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

    春晚相声《专家指导》就是这样的一个节目,从姜昆接过一位女观众递上的苹果开始,他的搭档们分别以所谓“养生专家”、“理财专家”、“收藏专家”和“情感专家”的角色,对姜昆做出了一番“指导”。满口胡话的“养生专家”认为,苹果不能早上吃,不能中午吃,也不能晚上吃,只能半夜里吃。苹果吃多了,姜昆男士要生乳腺癌,因为苹果不分男女。这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去年被揭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所谓“养生专家”张悟本们的影子。

    阴阳怪气的“理财专家”指导姜昆,为了避开消费高峰,避免高价购物,春节不要吃饺子而要吃中秋节剩下来的月饼,以此类推,中秋应该吃端午节的粽子,端午应该吃元宵的汤圆。我们是否在这个“理财专家”身上,看到了“股市大嘴”、“基金顾问”们的身影,“逢高出货逢低吸纳”永远正确,为您理财变成了您为他理财,才是真相。

    大忽悠的“收藏专家”建议姜昆要把苹果埋在地下,“先埋下去,再刨出来”,这样就能“升值”了。假货埋在地下再刨出来当文物卖,已经让我国成了远近闻名的文物造假大国,甚至还与国家级的考古成就“曹操墓”挂上了钩。更可笑的是,“收藏专家”还一本正经地说,这个苹果如果是慈禧老佛爷“啃”过的,那就是文物了,这简直就是对陷入文物收藏误区的最辛辣的讽刺。

    神神叨叨的“情感专家”指导姜昆,你和爱人都属虎,“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姜昆问:“为什么伤的是我呀?”情感专家说:“她是母老虎”。“情感专家”不是来弥合夫妻感情的,纯粹是来“破坏”美好感情、“拆散”幸福家庭的,这样的“情感专家”,我们不是经常在电视、报纸上看到他们的“呓语”吗?

    真想给这些“专家”几块“板砖”!

    幽默需要有真实的生活底蕴,讽刺需要有敢于批评丑恶的勇气,相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的出新就是要对现实生活有辛辣的反映,这样才能贴近时代贴近观众。《专家指导》就是这么一出好节目,希望更多的观众和网友能沉下心、定下神来看个明白、看出回味。

    当然,白璧微瑕,金无足赤。《专家指导》没有对官场丑态、为富不仁进行讽刺,幽了我们普通社会上一般人物(甚至是小人物)一把默,这是不够的。这是需要姜昆老师和他的团队“大胆地闯”,“胆子再大一点的,步子再快一点”。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姜昆内穿长衫、外套西服的“混搭”,含义没有好好表明,需要给观众“抖开包袱”。此外,姜昆开始挂在嘴上的网络恶搞典型“小月月”跟相声整体关系不大,似乎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年轻”、“网络”而故意与之混搭起来。

    新浪网、央视网都在网友(观众)最喜爱的语言类节目中,把《专家指导》放在第一个选项中,好像有点硬捧场,一定要把《专家指导》顶上去的意思。笔者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好节目会名落孙山吗?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