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

2011年01月21日 10:47   来源:千龙网   冰启
    近日被热议的“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是一件已经做了七年的事,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一条被高度关注的“新闻”。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件值得思索的事情。

    其实,不仅杭州图书馆,采取类似做法的图书馆,还有不少。我因参加讲座的原因,去过多家图书馆,包括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浙江宁波图书馆,等等。这些图书馆,都是免费公开开放,不限制读者的身份。国图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有不少读者,整天都泡在图书馆,图书馆还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纯净水,每天的用水量很大;而在宁波图书馆,我看到大热天有人就在里面享受空调,根本没看书,但工作人员并没有赶他们走,而且,我也没有看到有其他读者对此不满。

    记得我当时曾对图书馆的领导说,这要是报道出去,肯定成为新闻,因为,现在有不少城市,对流浪汉、乞丐采取“赶”的做法;还有的街边商店,明明有厕所,路人遇到内急,保安也往往不肯行方便。当然,这些事的性质并不相同,但交织在一起,反映出来的是社会上存在的歧视、冷漠,让大家很不安。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图书馆“容人”的做法,无疑是“亮点”。对此,图书馆负责人说,这哪是什么“新闻”?我们天天都这么做,不这样做才是新闻啊——作为国家全额拨款的公共服务机构,就应该对每个公民平等服务,图书馆不能拒绝任何人进入。

    天天都这么做的事,却成了大新闻,而且被舆论评价上升到城市文明的高度,耐人寻味。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前不久,有两位深圳少年将一位跌倒的老奶奶扶起送往医院,被授予“助人为乐阳光好少年”的荣誉称号,还获得万元奖金。这件事放在10年前,大概根本算不上什么“见义勇为”,可是,这些年来,因为到处传来救助跌倒老人反让自己陷入困境的消息,最终将普通的助人为乐成就为“见义勇为”,还要受表彰。

    再如,在教育领域,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件。老师给学生上课,本是天经地义,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教授们都是上讲台为学生上课的,但后来,教授们却远离讲台,走进官场、社交舞台,如今,如果某个教授在“百忙之中”还给本科生上课,绝对是新闻;还比如,一名新老师,本来必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适应、熟悉一到两年,才能担任主讲教师,但现在,刚毕业的博士生,往往不经历任何助教经历,立马就给学生主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所学校的某个系尝试恢复助教制度,也成了“进步”。

    而我不认为这些是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恰恰相反,这是某种意义的退步,是因为我们将很多事的标准降低到底线以下,使得只要达到底线或者在底线上一点点的行为,都成为了“进步”。

    当然,值得庆幸的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一些地方、一些人,在始终坚持底线,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社会“进步”的可能,也看到基本社会常识顽强生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