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有关情况。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吴玉良透露,公车问题是明年中央纪委监察部要作为专项清理的一项重点工作。(12月29日中国新闻网)
公车问题由来已久,购买时超编超标配置,使用中被私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是高得离奇,民众呼唤改革公车的声音一浪高于一浪。可公车改革遭遇到诸多来自内部机制的障碍,甚至连公布一个公车数量都“不便回答”。一些地区的公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甚或光打雷不下雨,或者干脆以公车改革之名,行增发补贴之实。公车问题成为明年反腐重点,恰到好处。
公车管理就是要回归“公”字,让公众参与监督。用纳税人的钱买公车,公布公车数量本不该成为难事,如今却讳莫如深,耐人寻味。应从公共财政预算入手,不仅公布公车数量,而且将公车消费也和盘托出,这样才能启动公开透明的监督。河南电视台记者吕建福3年曝光数千张特权车照片,他的坚持换来了回报: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豫O,郑州取消政府专用车牌号段豫AAA。如果将其变成一种全国推行的制度,实行有奖举报,无须公共财政专门列支,从违规公车的处罚款中拿出一半来重奖知情的举报者。这样一来,公车改革就能在公众参与中走向纵深。
而公众参与管理的效果关键在查处问责上。公车私用习以为常,即使曝光,在处理上也是不疼不痒。这是至今在公车问题的查处中,除非出了人命或引发舆论事件的,否则列举不出几个可供“挂相”的问责案件的主要原因。
查处公车年,就应以零容忍的态势规定,凡是因公车问题曝光的官员,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公布违规的具体细节。其次,在处理上不忽悠,严格依纪依规,承担的党纪政纪、行政乃至法律责任等,都要一一对应。
只有依靠无处不在、公开透明的监督和严肃的处理,才能对“特权车”说不,治堵、减排、增效,遏制“三公支出”和公车特权腐败的多赢之效才能显现出来,而有了执行力生命的新规才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