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人围观,三分钟的观望,若非老伯出手相救,恐怕大妈命将不保。老伯的见义勇为,反衬着围观人群的冷漠,从这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见义勇为与“见义不为”的现实格局?72岁老伯在救人的同时,也是在拯救奄奄一息的社会道德。社会道德之所以沦落至此,与人们狭隘的自我理性有关。
就此事而言,围观人群并非没有道德意识,这从“年轻男子伸出竹竿帮助救援”可窥出一斑。但由于过分的理性压制了道德冲动,导致了只有老伯一人下水救人的局面。这种束缚道德冲动的理性,更多考虑的是“利己因素”,而非“利他因素”,比如寒冷水温对自身可能造成的伤害、救人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被诬告等等。这种理性从“年轻男子伸出竹竿帮助救援”也可见一斑——从自我理性出发尽量规避救人的风险与成本。当这种理性以冷漠的方式出现时,社会道德便出现裂痕。
这种在社会道德层面表现出来的过分自我理性,实际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从改观社会道德、降低社会成本的大局来看,冷漠的自我理性却又是非理性的。在他人危难当头,自我理性可能对自己有利,但这只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从长远来看,于己不利。因为普遍的自我理性会引发社会道德的沦丧,由此扩展开来的冷漠态度终会反作用于每一个社会人身上,包括自我理性者与热血公民。而这种冷漠的态度将有同化热血公民的可能,从而进一步加快社会道德的沦丧。如此恶性循环。
真正的理性,应放弃狭隘的自我理性,拾起温暖的社会道德,以促成互助互惠的社会风尚为目的,救人于危难关头。在他人危难关头,人们表现出自我理性的一面,实际上是更大的不理性,这将会把每一个求助者或潜在的求助者推向更加无助、更加糟糕的境地。
真正的理性,应是种道德因,结道德果,因果互相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人人都是潜在的求助者,当人们秉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互相救助时,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益者,这将极大地利于公序良俗的良善发展,也更加有利于每一个社会人。
因此,每一个社会人都应从大局出发,从真正的理性出发,摈弃狭隘的自我理性,该出手时就出手,救受难者于危难之中,救社会道德于具体行动之中。当社会因此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风尚时,每一个人皆是受益者,而这也将成为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