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发现部分公司传授人造假鸡蛋技术,声称每个假鸡蛋成本只要5-8分钱。一家公司还演示了造假过程。专家称加鸡蛋原料基本上是果冻配方,其目的是骗培训费。记者随后与多家部门联系举报,对方均称不归自己监管。(12月26日《焦点访谈》)
假鸡蛋明显不符合生活常识,传授技术的骗子手法也并不高明,整个演示过程漏洞百出。然而,就是这样一捅就破的“纸老虎”,居然遭遇相关部门的“踢皮球”。面对记者的采访,工商部门表示应由质检部门认定,质检部门认为归农业局管,“假鸡蛋也是蛋,属于农产品”;农业部门则表示“农业部门不管人造的,这完全属于工商部门管的事情”。在一连串“左拐,左拐,左拐”之后,公众的视线从起点绕了一圈回到原点。到这时,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除了骗子们胆大包天、利欲熏心外,人为“假监管”正是人造“假鸡蛋”骗局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壤。
如果说骗局污染的是“水流”,相关部门的推诿和不作为则是污染了“水源”。漏洞一天不补,即使臭掉了一个“假鸡蛋”,很快就会有新的诈骗手段不断滋生出来,开放出形形色色的恶之花。
依笔者之见,目前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必须采用“首问负责制”,凡最先接受市民投诉或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部门为第一负责人,必须在限定时间内予以解决,或帮助联系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唯有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消除形同虚设的“假监管”,才能避免下一个“假鸡蛋”的孳生。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