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新政如何封堵“可以做”的空间,实现从规定到现实的无缝对接,事关公平正义,更影响着政策效果。这方面,需要未雨绸缪,也需要严密监控,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今年,如果圣诞老人来到北京,在满城车流中,他将很难掌控驾驭的鹿车,举步维艰。那么明年,北京的交通状况,会不会让圣诞老人旅途变得顺畅些?之所以有这样的随想,并非是冬天里的童话,而是因为治堵新政已“靴子落地”,成为这座饱受拥堵煎熬的城市力图走出堵局的现实探索。对此,人们有理由期待。
这份期待,首先来自于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制度设计。首次通过摇号方式控制小客车增长;择机收取拥堵费;大幅提高城市中心区停车费;治堵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些表明了执政者的决心,也是公众长期以来关于拥堵问题的民意集中释放。
温总理说过:“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治堵新政,如何实现从制度层面的“史上最严”,向效果上“史上最给力”的转化,关键还在于执行力。把此次治堵政策与以往方案比较,会发现此次出台的政策,既有兼顾了“限、管、建”等城市交通发展顶层设计,更有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实施细则,治理思路更加系统化和精细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老百姓来说,判断一项政策是不是来真格的,有没有效力,往往是从细节上来感知和判断的。
如何确保政策严肃认真执行,还需把握好每一个细节,运行好每一个步骤,并对执行中可能遭遇的作假、变通、走样等现象有应对处置机制。比如据记者调查,23号已经过去,按照新规此后购买的小客车均需通过“摇号”办牌,而一些4S店依然向顾客宣称,能开23号的发票,以搭上旧政策的末班车。
这种抓时间差钻空子的行为,幕后有无“猫腻”,值得深入挖掘。同时,这也向社会发出了增强执行力的警报。很多时候,再严厉的政策出台,总有人跳出来招徕生意,声称“可以做”,而事实也往往证明确实“可以做”。治堵新政如何封堵“可以做”的空间,实现从规定到现实的无缝对接,事关公平正义,更影响着政策效果。这方面,需要未雨绸缪,也需要严密监控,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另一方面,新政执行力,也源于政府与公众的合力。此次治堵政策,一个特色就是“公车”与“私车”兼治,政府的管理和责任同在。由于关系切身利益,所以人们不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摇号购车、拥堵费等问题上,同时也非常关注在一揽子治堵方案中,公车五年零增长、严格公车管理的部分,因为管好公车,才更能凸显政府部门的垂范作用和责任担当。
更重要的是,政府不仅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在北京市政府《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中,诸如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建立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加强中心城干道路网系统建设等,相当大的篇幅是讲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发展城市交通满足市民需求的。私车要限好,公车要管好,管理要搞好,服务要做好,几个拳头打出去都强硬给力,才能使治堵新政具有改善现状的强大力量。
在一个人口逼近两千万的现代化大都市中,进行如此宏大、系统而严格的治堵工程,北京的这一行动,任重道远。如何在实践中继续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增强政策执行力,事关政策的现实效力,也是北京向中国和世界必须交好的一份答卷。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