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城市交通的堵与疏

2010年12月25日 07:55   来源:工人日报   董沛

  本周,北京市民议论的热点话题恐怕非新的治堵方案莫属。在此方案未公布前,已经走漏的风声,使得北京车市异常火爆。有消息称政策出台前一天,北京汽车市场销售量可能超过9000辆。这一数字,将是今后北京车市半个月左右的销量。

  私家车过快发展,确是导致城市交通日渐拥堵的主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2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00万辆,到2003年8月达到200万辆,增加100万辆车用了6年半时间;2007年5月,北京机动车达到300万辆,增加100万辆用时3年9个月;2009年12月18日,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增加100万辆用时仅2年7个月;而到今年11月21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67万辆,每月净增最新数据6万余辆。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北京私家车增加最迅猛的阶段,恰是两大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第一大政策,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延续使用的私家车每周一天限行政策,导致了一部分家庭选择购入第二辆车,助推私家车数量增加。第二大政策,即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2009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汽车产业政策,主要包括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和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使汽车销量大幅增加……

  似乎与之相对应,私家车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这也日渐成为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北京市因道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成本约为日均4000万元,折合年均社会成本146亿元。据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行的《宜居城市蓝皮书》披露,北京市民对衡量交通便捷程度的“交通通畅情况”指标评分低于60分,是诸多评价指标中最不满意的一项。

  回顾以往政策,对于新的政策方向,有着现实的意义。社会与经济层面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通盘考虑,要有长期的视角与眼光。假如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则可能招致更大的麻烦。对于北京市的城市交通拥堵,有研究者就直指根源在于城市规划存在问题,“摊大饼”式的发展,使城市主要功能不得不向中心集聚,交通拥堵难以避免。

  解决这一问题,光靠限制私家车的继续发展和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宜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这方面,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公交车和地铁的拥挤程度基本已经达到峰值。在这种情况下,私家车一旦不再成为出行主力,城市公共交通或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城市交通的堵与疏,是一道长期的难题。公众期待着它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