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期间,我数次去园区。除了在世博会试运行时,为陪同老人去游园,特地预订了一辆世博专用出租车外,都是乘地铁前往,感到十分便捷。尤其是13号线,进站就等于进园,可直达浦西和浦东。而转乘13号线也很便利,无非是多走几步路。了解了一下,许多有车一族的同事和朋友,也多是公共交通去园区的。
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城市的一道本土化、大众化的风景线。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倡导公交先行、零碳公交,所设计的四通八达的路线,给观博者提供了全面的公交服务,提升了申城的交通能级,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园内的新能源汽车,则更是环保的杰作,显露了未来城市交通的雏形,为城市化公交的运行提供了一个样板。可以说,这次世博会也是先进公交的最佳实践区,让市民和游客尝到了甜头。诚如公共交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汉斯·雷特所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变成了大家共同的愿景,而要实现美好的城市生活,使用公共交通变得不可或缺,是公交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这个“甜头”,在后世博是否还能继续尝下去?这个“里程碑”,是否能继续打造、延伸?
最近几年,因为汽车业的发展,也因为大家的生活都好起来了,开私家车成了普遍现象,交通越来越拥堵,最近听说北京堵得特别厉害,百余条马路成了“天然停车场”。所以不免要回过头来想想,世博会期间,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公交出行?细想一下,原因有二。一是,世博公交线路非常便利,加上有志愿者的问讯服务,即便外地朋友来上海,也感到十分方便。二是,世博会倡导低碳出行,周边虽也有几个停车场,但毕竟有限,开车没地方停,开车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由此想到,以后的城市公共交通,或许可以在这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着力打造城市公交主动脉,公交必须先行。二是,在停车上做文章。这不是说要减少拥堵区域的停车场,而是尽量把停车场往外搬,建在大型换乘枢纽站附近。听香港朋友讲,那里的居民几乎家家有车,但并不是天天要开,原因就在于停车难。
近年来,上海公交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百姓受惠多多。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线路的设计还不够科学,有些环节还不够完善,让市民还有不少烦恼。譬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有的市民迫于无奈才买了私家车。再有,公交票制有欠科学,不利于鼓励市民多乘公交车多受惠,也对外地来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还有一个老问题是,公交的指路引导标识还不明晰,即便上海老居民也会被弄得七荤八素,像轨交13号线在世博园的两个车站里那么详细的指示牌,难觅。其实,只要有心,有些事情完全可以做细办实。在国外一些大城市,见到公交车大、中、小的车型兼备,有的相对冷僻或小路上,公交是小型甚至微型车,循环行驶,以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公交车票价有多种优惠,有套餐可供选择,灵活得很。公交优先,亦须“优”在细微处,方能延续和升华世博创造的“上海精度”。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