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没有强拆吃什么,难怪“粉丝”那么多

2010年11月03日 10:42   来源:千龙网   邓海建
    万载县某官员的说法其实也算振聋发聩,寥寥数语生动揭示出地方行政的生存图景:一者,拆迁已成为地方GDP的主力军,建也GDP、拆也GDP,拆拆建建之间,社会总财富虽然未有增益,但账面上的数字肯定是好看多了,没有强拆,少数地方经济还真没了主心骨;二者,在太多地方官员心目中,知识分子是没有用的,所谓技术创新或者智力经济,不过是糊弄舆论或应付检查的话,个个都急功近利,哪里等得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呢?还不如拆迁队来得实惠。

    有了这样的解读,公众自然就不难理解,为何强拆的花样层出不穷、强拆的手段无所不用;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何经济转型在某些地方总是拖沓迟滞、对知识与规则的冷眼心安理得?

    强拆的“粉丝”如此众多,几乎每个粉丝背后都必有悖逆法治的事件在民间激荡,权力监管部门如何从“面”上厘清这些汹涌暗流?地方经济的发展究竟靠什么?短视思维为何屡屡战胜长远目光?强拆的症结,一是为权、二是为法,要纾解这两方面的沉疴,真能指望一部新的拆迁条例一劳永逸?

    拆迁的确是发展的需要,也不是说所有的钉子户都天然有理。但权力如果不能在“笼子”里生存,必要以张牙舞爪的姿势肆意横行,那么无论是“拆迁”还是“后拆迁”,都只不过是令其原形毕露的一个背景而已。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