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并没有显示出同步性。提高通胀警戒线,让老百姓承受更高的物价,只会增加生活成本,降低公众的幸福感。
食用油月底将涨10%,食糖价格全面上调13%,物价的上涨加剧了通胀预期。如何控制物价,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纷纷建议提高通胀警戒线。如中国社科院建议,政府对价格控制的目标不宜定得太低,可考虑上调至4%左右。接着,发改委专家表示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几天前,又有专家说4.5%的通胀率社会可以承受。
国际公认的通胀警戒线为3%,然而,在一些专家眼中,中国老百姓的通胀承受能力显然要比其他国家居民高得多,就是一下子提到4.5%,也是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专家的理由是,中国近期仍可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属于高增长,通胀率过低反而会带来很多经济问题,而提高通胀警戒线从长远来说有利于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事实,但高增长、低通胀是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何以到了专家眼中,高增长就必然伴随着高通胀呢?而且前几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通胀率也一直保持在3%左右,难道以前我们的通胀警戒线确定得低了?再说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并没有显示出同步性,经济增长了,但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支出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因而如何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让公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政府经济调控的目标所在。提高通胀警戒线,让老百姓承受更高的物价,只会增加生活成本,降低公众的幸福感。
有人说了,单以购买力而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远远超过了美国的价格。现在涨价的已不止是大蒜和绿豆了,大米、食用油、蔬菜、糖等生活必需品全面涨价,水、电、油等资源性产品也处于涨价或者即将涨价之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支出明显提高。8月CPI创出3.5%的22个月以来新高,即将公布的9月CPI很有可能再次走高,可以说,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强。而且日益扩大的负利率,导致大量资金走出银行,进入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进行投资,通过炒作而保值增值的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其危害性更大。
而要梳理通胀和物价压力,汇率因素显然不能忽视。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抬高了全球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其通胀预期必然会传递到新兴市场国家,导致流动性过剩,钱多物少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国内物价的上涨,最终受伤害的必将是中国的普通老百姓。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专家所做的应该是帮助政府出谋划策,想方设法地控制物价,而不是单方面论证提高通胀率如何对经济有利。事实上,无视百姓的通胀承受能力,以提高通胀率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货币式增长,不但加大通胀风险,还有可能为经济埋下严重的后患。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目前来看,压力不小。但这也不劳专家提前吹风,高估社会的通胀承受力,忽视百姓的生活负担。如此可谓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发展主要目标,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以提高通胀率来谋发展,显然与这一理念相悖。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