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过度医疗撞上司法鉴定的枪口

2010年10月15日 14:01   来源:大江网   季建民

  郑州市民刘先生出门被车轧住左脚趾,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骨折。住院治疗一个月,花费近5000元。结果,司法鉴定却是——刘先生的左脚趾没骨折(见10月14日《大河报》)。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下,医务工作者一直磨刀霍霍,虎视眈眈地盯着患者的腰包。刘先生的一个简单的左脚趾红肿,竟然被当地的医院“误诊”为左脚趾骨折。如果不是刘先生牵扯到一起交通事故,谁又会想到通过司法鉴定,来确认刘先生骨折的真伪。

  当过度医疗撞上司法鉴定的枪口,才使得医疗部门过度医疗的真相浮出水面。然而这样偶然浮出的真相,又隐藏了多少盲从的患者,被医院过度医疗的真相。许多患者在面临着大病检查时,许多患者在面临着不能确诊的病症时,才会做第二次或是第三次检查。而对于许多一般的病症,许多患者都会相信医院作出的第一次的检查结论,这也就为医院过度医疗埋下了伏笔。

  对于许多患者来说,由于对于医学知识了解的匮乏,人们相信医生的判断,人们信任医生作出的诊断结果。正是许多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才给某些不良医生的过度诊疗,创造了诸多的机会。医院过度诊疗诓骗的不仅是患者的钱财,一个月的卧床休息,又让不明真相的患者耽误多少重要的事情,没有骨折的脚趾被打上石膏,又给患者带来多少不便,又让患者吃了多少冤枉药。

  当过度医疗撞上司法鉴定的枪口,就验证了白衣天使道德的堕落,已经偏离了人性的底线。而那些没有撞上司法鉴定的枪口的过度医疗,到底还存在多少,就更让人难以想象了。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