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愿世博求是之花能结出更多硕果

2010年09月30日 10:4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季明

  上海世博会即将进入最后一个月的运营。这场世纪盛会,一步步改进,一天天变化,成功经受住单日60万人次以上大客流、高温暴雨极端天气等多重考验,安全有序地接待了5600余万四海宾朋。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归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才能发现问题。因事先准备不足,世博园区首场试运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对此,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发现问题不掩饰,正视问题不埋怨,当晚就确定20项具体改进措施。由于坚持实事求是,通过实施不断完善的“纠错机制”,世博园区逐步做到井井有条地运行。

  实事求是才能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热门场馆外的排队等候区域就是一个极好的见证。试运行之初,排队等候区并无硬隔离设施,因秩序混乱,随后安装硬隔离装置;运行后发现遮阳挡雨问题,于是增加雨棚;雨棚建起后出现高度不够散热不好,就增加高度并安装电扇和喷雾设施;为解决排队时人员进出和垃圾丢弃问题,又在等候区增加隔离带,增放垃圾袋并可走人。可以说,游客在世博园区享受到的每一处便利和每一点温馨,都与组织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紧密相关。

  我们欣喜地看到,世博园中的实事求是之花,已经在园区之外开放。上海正积极倡导世博会的成功做法,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的原则编制“十二五”规划,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世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将成为世博精神的宝贵财富,推动各级领导和各个领域工作作风更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举办世博会一样前所未有,面对这些复杂问题,只有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积极寻解,才能不断推进事业发展,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胡可璐)

延伸阅读
  • ·让世博精华在更多城市留下    2010年09月27日
  • ·"无烟世博"值得推崇和借鉴    2010年08月14日
  • ·“无烟世博”值得推崇和借鉴    2010年08月13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