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世博精华在更多城市留下

2010年09月27日 14:26   来源:荆楚网   赵光瑞

  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近日向媒体透露,“上海世博会之后,东北、长三角有8座城市,将采用世博园区的建设理念建设新城区,成为一个个‘绿色家园’。”(9月26日《新民晚报》)

  上海世博会不仅展现了世界文明发展成果,也同时展示现了代城市建设理念。据悉,世博园区建设利用了十项低碳环保最新技术——研发了通过风模拟改善建筑布局、遮阳和室外生态降温技术,最大限度提高世博园区在夏季的人体舒适度;设计了黄浦江水的湿地净化设施;设计了LED照明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室外照明能耗……将这些现代技术运用到中国未来各城市建设,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让世博精华在更多城市留下。我们举办世博会,不仅是让人们借之了解各国情况,营造热闹一时的场景。如果花那么多钱只是让人们看个热闹,未免也太不值了。世博会的精华,也是全人类的精华。这些精彩展示,以及文明智慧包装,都有必要在中国永远留下。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实力不断增强,我们承办举办的全球性活动越来越多。这既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文明、学习世界先进的绝佳时机。而后者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更加有意义。

  特别是我们在承办举办这些国际活动中,按照世界标准进行规范,中国也作出了许多发明、革新和改变,赢得了世界的好评。这些科学创新和文明变化,不应该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进一步得到巩固,成为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一个部分。

  比如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为我们留下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形成了独特的奥运精神、世博精神。这些宝贵财富,如果仅仅是应景之作,时过境迁,未免太过浪费,也让我们失去了融入世界、学习世界的良机。必须把其中的精华永久保留下来。

  这样,奥运走了、世博走了,但其精华却在中国得到了永生。这样,中国不仅因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而自豪,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承办举办世界性活动,既是一种输出,也是一种输入。应该有这样一种效益,举办一次世界性活动,中国的社会就得到了一次升华。这或许才是我们承办举办世界性活动所要追求的目标。那样,中国必将更加世界,世界也会更加离不开中国。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无烟世博"值得推崇和借鉴    2010年08月14日
  • ·“无烟世博”值得推崇和借鉴    2010年08月13日
  • ·世博日程过半,人文关怀不减    2010年08月06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