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昨日表示,目前“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有关政策措施,已在上报国务院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若干意见(代拟稿)》中作出规定,力争10月底前出台。其中,将由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牵头落实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9月27日《新京报》)
既然民资办医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公众将会怎么看待这种政策带来的变化?比如新闻留言里,不少人就直接表达了对民资办医负面效应的担忧。这无形中也启示我们,当前,厘清“民资办医为谁而办”的问题很重要。
在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民营医院已经办了不少。应该说,相比以往,无论是从这些医疗机构的数量上或者质量上,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进步。但遗憾的是,在公众心目中,民营医院依然没有赢得真正的认可,反而,因为以之为主角的医疗欺诈丑闻频现,虚假广告、过度医疗等经营乱象,让民营医院几乎成为唯利是图的代名词,失去了很多患者的信任。人们很疑惑的一件事情是,政府对医疗市场放开准入门槛,带来的并不是打破公立医院垄断,一枝独秀的局面,反而是不少民资兴办的医院“愈堕落愈快乐”,沉沦在违法违规经营的歧路上。近日,有媒体甚至认为,民营医院声誉已到“危险时刻”。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
问题恐怕还是出在不知“民资办医为谁而办”上。要知道,在那些卫生系统健全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政府大力鼓励民资办医,另一方面,政府同样主导与引导这一种卫生建设。比如,私人医院被明确定义为,走高精尖的建设路线,是为服务于有钱人所设立,专门从事高难度的手术。在一个地方,无论是公办还是私人医院,各种医疗机构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提供有差异性的医疗服务,而非仅仅只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在这里,民营资本走进医疗市场是有秩序的,而非唯利是图。
但在我们这里,很多城市都开始出现了医疗市场过度竞争的局面,无论是公办医院之间,还是公私医院之间,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很多医疗机构都定位雷同,拼命地朝着“大而全”的卫生建设前进。这种缺乏足够分工的市场竞争,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医疗市场环境生存恶劣。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先天缺血营养不良,后天又造血功能羸弱的民营医院迷失在走广告营销进行医疗欺诈的歧路上,而非扎扎实实走实业办医路线,就也丝毫不足为奇了。
因此,在“民资办医为谁而办”这个问题前,需要做答的不仅仅是办医者,还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这就要求决策者,一是不能将民间资本办医视若洪水猛兽,给之设置层层路障,去阻挠这一种卫生力量的壮大成长。二是要对之有清晰和明确的功能与服务定位,避免再出现那些过度竞争、无秩竞争的混乱局面,树立起私人医院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社会公信力。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