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是一面怎样的镜子

2010年09月28日 08:00   来源:解放日报   柳森

  ●曾经有人说,方舟子对真相有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但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比较专业地坚持在做学术打假这件事,其本身是值得敬佩的。

  ●对于有些一时争论不清的问题,由同行中的专家来评议解决,可能是更能点准穴位的做法。我们不能忽视网络和民间力量介入的积极意义,但治本的落点还是应该放到制度建设上。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 宾:曹树基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导)

  柳森:日前,素有 “打假斗士”之称的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被袭案告破。凶案虽结,但舆论并未随之平静。能否从此案中收获警示,是公众内心一份更深的期待。您之前一直对方舟子的打假行为有所关注。您觉得,他这些年所做的事够得上 “学术打假”么?

  曹树基:有什么够不上呢?我此前有蛮长一段时间经常会关注他的 “新语丝”网。在我看来,方舟子不仅在自己所专攻的生物化学领域打假非常专业,在他并不十分熟悉的领域,他的表现也还是非常谨慎的,揭露问题时的分寸也拿捏得比较妥当。对于一些不同意见,他也会拿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上一一展示。曾经有人说,方舟子对真相有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而我认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比较专业地坚持在做学术打假这件事,其本身是值得敬佩的。

  柳森:也许是由于经常在媒体 “亮相”,在不少公众看来,如今似乎只有一两个 “方舟子”在做学术打假。而这种努力会不会太过微弱了?您怎么看大家的担忧?

  曹树基:需要澄清的是,如今类似学术打假这样的工作绝非仅仅方舟子一人在做。这些年,除了方舟子的新语丝,杨玉圣的 “学术批评网”也为自己挣得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其中,后者主要关注和揭露的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不端。

  对于类似学术打假这样的工作,我个人认为,我们也不能寄望于世界上有100多个这样的网站来做这个事情。从网络平台的角度来讲,也许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平台已经够多了。毕竟,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 “集纳”,集中展示更容易引起关注和积累公信力。再则,学术打假工作本身需要坚守一定的原则和操守。从这个角度来讲,太分散的众声喧哗或者太过草率的批评与声讨并不利于一个健康、平和、公正、有序的学术舆论环境的形成。而目前为止,新语丝和学术批评网基本上还是做得比较专业的,是比较过得硬的。

  柳森:您曾表示,担心原本单纯的学术举报在网络喧嚣中、在媒体的炒作放大中,最终变成了泡沫化的大众娱乐。而这,对中国的大学与学术的声誉将是莫大的伤害。

  曹树基:应该说,这层担忧至今还在。这也是我比较反对有太多网站介入学术打假的原因。当然,我觉得当前的问题,倒也不是有没有足够多的网络平台。问题还是在于,一些大学及研究机构学术行政上的不作为。如今,之所以有不少学术打假被披露后或不了了之,或没有相应的涉案单位做出应有的反应,就与此有关。

  如果说,前些年每当我们说到学术打假不力时,还经常会归因于违约代价实在太低、惩罚不力、制度建设缺位,那么,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再把板子打到 “制度不健全”上。

  如今,几乎每一个学术单位都会有属于其自身的学术委员会,他们各自也都订立了相应的学术仲裁条款。但制度健全以后是否落实有力、执行到位,或者说在接到举报后是否及时启动相关程序,已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新问题。那么,到底该由谁来按下启动学术自我纠正机制的那个按钮?当学术仲裁被受理后,下几步的举证、评审程序能否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自动启动、有条不紊地推进,在一定期限内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柳森:对此,您有何建议?

  曹树基:首先,有一种思路或许可取。那就是,一旦类似的问题被公开到媒体上,或者被一些公开的专业学术报纸杂志揭露,那么“被指控者”所在的单位,即其所属的学术委员会,就有责任开启相关的程序。比如在这时,这个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就有责任召集委员来开会了。如此一来,接下来,我们不妨把压力放到学术委员会的主任身上,对其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而一旦其不作为,则视为渎职。对此,整个社会舆论都可以加以监督。

  此外,一些涉案当事人在被举报后,主动要求其所供事的学术单位所属学术委员会做出专业甄别和检查的做法,无疑也是一种积极且谋求正规解决方案的方式。也就是说,除了通过那些来自民间的力量,其实,我们更应看重那些正规的来自学术单位内部的制度化处理。这不仅是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更符合学术规范。

  毕竟,现代学术分工越来越细,对于有些一时争论不清的问题,由同行中的专家来评议、解决,可能是较之网络举报更能点准穴位、落到实处的做法。我们不能忽视网络和民间力量介入的积极意义,但治本的落点还是应该放到制度建设上。

  柳森:此前,方舟子在其北京住所附近遭遇人身安全威胁的消息一经披露后,舆论似乎分成两大阵营——一方呼吁 “方舟子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另一方则质疑其被袭事件背后是否有自我炒作嫌疑。有人因此说,这一舆论分歧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学术打假在我国任重道远。您同意么?

  曹树基:让学术成果 “去伪存真”本身的确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难怪有人会说,方舟子是在干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通常来讲,学术造假者多少还有一点斯文。就我个人遭遇到的 “被抄袭事件”,一般都在严厉谴责其不端行为并要求其立即改正之后,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回应。如果真是如此赤裸裸地雇了人来报复,实在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当然,这次事件本身仅仅是一个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