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走近触动周边反思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中朝走近触动周边反思

2010年09月05日 07:52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9月3日发表文章《中朝走近触动周边反思》,内容如下:

  金正日访问中国晃动了一团死气的东北亚局势,韩国媒体上出现一个星期前还很难想象的紧急战略反思。中国和朝鲜开始强化军事同盟”、“中国在帮朝鲜建高速公路”、“中朝联手推动六方会谈”……这些韩国媒体自己制造的命题,引起韩国自己的强烈震动。有俄、韩媒体称,这次中朝关系升温是中国外交“针对美国的胜利”,韩国《中央日报》提出疑问:目前韩国对朝鲜的敌对立场是否还能坚持得下去?中国学者徐宝康认认为,朝鲜半岛这一轮的紧张,是一些力量脱离实际试图另搞一套造成的,但现实在告诉他们“此路不通”。中国的立场前后什么都没变,变的是不同力量在情绪激动时和冷静下来后对中国的不同感受。中朝友好能走多远?外界的判断差异很大。有新加坡媒体对此很悲观,认为朝鲜对华有多亲近,取决于它是否面临强敌压境。尽管如此,2日环球网的投票者只有18%认为中国应当对朝鲜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32%支持中国对其保持特殊关系。

  中朝“重温共产主义兄弟誓言”

  《俄罗斯报》9月2日在题为“中朝同意两军友好”的文章中表示,中国正在不断加强自己对朝鲜的影响力,两国关系变热。朝鲜领导人已下令要求军方与中国军队进行友好合作。在金正日结束访华后,朝鲜二号领导人、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1日在平壤会见解放军沈阳军区司令员张又侠中将。金永南表示,今后朝方将为巩固和发展朝中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军友好合作关系做出不懈努力。

  韩国《东亚日报》2日报道说,金永南表示加强同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相当罕见,这可能是针对最近韩美两国举行的联合军演所作的发言。《韩民族新闻》解读说,这表明在“天安”舰事件之后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和朝鲜开始强化军事同盟。

  美国《洛杉矶时报》的评论称,平壤最近似乎放弃了与美国修补关系的努力,将集中精力发展与其主要资助者中国的关系。而中朝两国似乎“已经重温了双方的共产主义兄弟誓言”。

  中国和朝鲜曾经多次强调两国的“传统友谊”,但西方媒体大多持怀疑态度。今年5月金正日结束他的上一次中国之行后,很多韩国和西方媒体猜测说,金正日匆忙中断中国之行,很可能是对他的要求没有得到中国支持表示不满。

  韩国的对朝宣传媒体“开放的朝鲜广播”电台1日报道称,连接平壤和新义州的高速公路,将全部由中国政府投资修建。报道援引“朝鲜高层消息人士”的话说,去年中国领导人访朝时两国商定合作修建“平新高速公路”,但最近朝鲜的经济情况恶化,中方只好承担应由朝方支出的费用。

  不过,韩方的数字没有可信的公开消息源,中国和朝鲜官方都没有证实过。《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记者以前常走的一条从平壤到新义州的公路现在确实已经封闭,很可能是在修高速公路,但朝鲜媒体并没提供这条路是不是由中国资助修建的信息。

  日本学者加藤嘉一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外电议论中朝关系升温,与金正日访华密不可分。加藤认为,金正日访华是以国家利益交换为基础的,中朝关系与日美同盟,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金正日访华首先是为朝鲜内政服务。

(责任编辑:李鹏)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