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批流动商贩临时疏导点之一的荔湾区南源街遭遇尴尬:留不住“走鬼”。其原因除了疏导区不顺路、人流量少之外,租金也不便宜。疏导点每个摊位每天收费15元,包含5元治安费和10元24小时保洁费,一个月要交450元。流动商贩因此宁愿继续与城管“打游击”,也不愿“合法摆卖”。(8月28日《羊城晚报》)
“走鬼”的话题不新鲜,但每一次整治都不乏新闻。应该承认,在不少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尚未解决的背景之下,要消灭“走鬼”并不现实。经年喊打喊杀而陷入“取缔—回潮—再取缔—再回潮”的怪圈,加之城管与“走鬼”之间“火星撞地球”事件频发,证明仅靠围追堵截已是黔驴技穷,无济于事。在广州开始新一轮“走鬼”整治的时候,政府颇费心机设立疏导点,以退为进,不失为值得期望之策。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试点遭到意想不到的冷遇,与其以思维定势怪罪于“走鬼”难以驯服,不如检讨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比如,设立疏导点该不该收费,或者收费标准到底合不合实际的问题,确有商榷之处。“有头发谁想做癞痢”。“走鬼”几乎都是为维持最基本的生计而不得已而为之,完全可以掂量出每月450元摊租负担的轻重。即便疏导点确实是给流动商贩们一条生路,但雁过拔毛,使这条路的艰难一点不亚于与城管“打游击”,又岂能让流动商贩甘愿被“招安”?犹如给乞讨者一斤米,又收水电费,乞讨者怎能有饭吃?
设立疏导点,变单一的“堵”为堵疏结合,这已经为破解“走鬼”难题带来了一线希望,但仍需政府解决一些更实际的问题。比如,南源街试点近一个月,收摊位租金之后还要倒贴一万多元管理费,仅靠街道之力显然难以为继,要求降低收费、乃至免费更是天方夜谭。倘若市、区两级政府只是发号施令而不出手相助,试点或将难逃失败的结局。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