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碗面条的感动

2010年08月30日 11:18   来源:千龙网   王玉初
    网友发帖《郑州街头感人一幕》:流浪老人坐在台阶上直打战,饭店保安端来面条一口一口喂老人。这名朴实的汉子说:“我帮不了老人太多,只想不让他饿着就中。”(8月28日《郑州晚报》)

    说到吃面的感动,中学课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一碗阳春面》。一年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阳春面。正是那碗面的鼓励,母子三人同心合力,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并走向成功。那是一种坚持的力量带给人以感动。与那碗阳春面不同,这次发生在我们身边关于吃面的感动,是一位普通保安喂流浪老人吃面,这是一种同情、爱他人的温暖。但两碗面所传递的,都是人性中最温暖、最可贵的“真与善”。

    我们的城市也关注过流浪者,如“犀利哥”。可遗憾的是,那并不是关注流浪者的艰难,而是一种戏剧性的“围观”,“犀利哥”后来甚至被请去参加电视娱乐节目。这样的关注,难以温暖他人,还是一种伤害。另外,有些地方为争某某城市称号,为那虚伪的颜面不惜驱赶流浪者。在报纸读到一些信息,国外一些城市的超市、食品店,一般都会将快要到期的食品干干净净地放在某个特定的地方,让流浪者拿去。我们做得怎么样呢?时常被流浪者翻得四散的垃圾桶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对待流浪者,那位保安做出了榜样:要的是把他们当一个需要救济的“普通人”来对待。

    关于感动,网络上有两个说法:一是说现在的人都在忙于自己,习惯于冷漠,很难被感动;另一个是说我们身边太缺乏让人感动的东西,所以那些本不足以让人感动的事物,或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感动了网友,人们甚至为一头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猪而感动。是呀,感动在网络上变得很廉价,在现实中却难以渴求。就像很多人宁愿与陌生人在网上彻夜长谈却不愿与对门的邻居说上几句话。这又是何故?是我们不懂得爱,不知道感动吗?我看不然。社会需要思想家,更需要实干者。行善并不一定要大富大贵,帮助他人也不一定要刻意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有人拉车上坡很费力,你伸手帮一把;人家的车坏了时,问一声“需要帮忙吗”;对那些卑微的流浪者,可以施舍一点零钱,或像那个保安一样给人家一点吃的,再不,从他们身边走过时别太过傲慢,和善走过应该不难做到……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不缺爱,也不缺感动,但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更需要培育“大爱”的土壤,要有实际的行动。一碗面条的帮助,做得多了,感动并不会消失,只会埋藏在人们的心里,温暖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