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个别地方发现的涉嫌以违规手段骗取高考加分资格等现象,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做好复查新生入学资格工作,对复查中发现有涉嫌录取通知书、加分证明、身份证明、档案照片等材料存在造假或不实的,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
教育部的要求是十分严厉的,但是,只要略知高校录取规则的人都知道,高校可以复查假录取通知书(只要对比电子录取结果)、复查考生的身份(检查考生的身份信息),却是不会复查加分证明的,高校甚至并不要求考生在报到时带上加分证明。因为考生在高考中获得的加分,已经被当地政府教育部门所确认,也在高校录取时得到相关高校认同,在具体录取中,是用“考生高考分+加分”进行排序投档和专业录取。也就是说,如果一名学生已经被某高校录取,如果录取通知书为真,身份为真,将不存在假“加分证明”的问题,如果加分证明为假,绝不可能在此前获得政府部门确认的加分,以及高校的认同。所以,仅仅要求高校核查加分证明的真实性,最终的审查结果,可能是没有一个学生手持假的加分证明报到。
加分丑闻的实质,不是加分证明的真假,而是能力与素质的真假。针对这种丑闻,治理的环节,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政府部门清理加分项目,出台规范的加分政策;二是地方部门严格执行政策,将加分操作透明、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三是高校在录取时,自主确定对加分项目的认可条件,复查获得加分的学生的相关能力、素质。但很显然,这三个环节的工作都没做好,尤其是第二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为公平、公开起见,笔者建议,高校要把所有获得加分进入学校的学生进行公示,同时对所有获得加分学生的复查,向媒体和社会开放。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有些美术特长生不会素描,音乐特长生不会简谱……对这些“特长生”只要根据相对应的特长项目,进行一次公开的复查,还不一一显形?
当高校真有这种严格、公开的复查举措,那些前端的“操作者”们恐怕就得三思了——这样的结果,就不是取消加分资格的问题,如果被学校退回,就等于失去了当年的录取机会。这才是目前真正治理高考加分丑闻的积极态度和做法。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