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个月前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有专业人士预料:今年高校金融财经类专业的热度将会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到了一个月前各批次高校录取投档时,人们不得不承认这回专家没有成为“砖家”,那些财经类以及开设财经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录取分果然普遍看涨,一些二本财经类院校的分数线竟然高过许多一本院校最低投档线;而今各校录取情况已基本揭晓,考生陆续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人们统计后发现,财经金融专业其热难当,各地高分考生(包括那些顶尖高校穷追不舍的状元们)大都成了拜“金”、拜“经”之徒。
其实无须作高深的分析,谁都明白当今考生纷纷跻身于金融财经专业帐下完全是冲着一个“钱”字。中国人历来相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在一般人心目中,只要一进入金融财经领域,定然是“人家加班他加薪,数钱数到手抽筋”。而作为垄断行业的中国金融业时下还真的是如常人所料,不用说管理层收入畸高,就是一般员工的工资福利也远非非垄断性行业的员工可比。我当中学教师近30年,职称已基本到顶,月薪也就寥寥三四千,而我的那些刚刚毕业不久在金融行业供职的学生年薪不少已达二三十万,还不算丰厚的月奖、季度奖和年终奖金。我在我居住的城市基本上也算得上是“中产阶层”了,换上那些挣扎于温饱线上每月只能领个千儿八百的普通企业职工,眼看着那几十万的年薪怎能不眼红心跳?广大草根阶层要想改变命运差不多就指望着高考这一搏了,一旦考出个高分来,还不削尖了脑袋往金融、财经堆里钻?而那些财经金融界人士当然就更期望自己的子弟亲友来“世袭”这既得的宝座了。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趋利性绝不亚于飞蛾的趋光性,只是在高考志愿这盏明灯的映射下更容易让人看清罢了。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人们跟着利益走其实也无可厚非,但这今天看来丰厚无比的“利”到了数年之后是否丰厚依然实在值得人们好好估量。就像前些年学个政法就可以进公检法去政府部门,待遇上乘,风光无限,于是政法专业几成神州第一热门,各高校有条件没条件的都纷纷开设起政法系科。可转眼间政府部门、政法系统凡进必考,使得政法专业毕业生大量积压难以就业,政法专业瞬间由热趋冷成了一门考生避之唯恐不及“红牌专业”,当初那些纷纷上马政法专业的高校、对政法专业趋之若鹜的家长、考生会料到如此局面吗?
今天红红火火的财经金融专业会不会数年之后成为另一个政法专业?我不敢断言,但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金融业的繁荣是建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基础产业,大量优秀人才都逃离理工农医专业而钻到了“钱”眼里,这“钱”又从何而来?二战之后的日本也曾有一段时间热追金融业,从而导致了基础产业人才匮乏,进而出现经济萧条的苗头,日本政府及时扭转了这一局面,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使金融行业保持一种适度的规模发展,终使经济出现良性发展的势头。再看中国古代,以农为“本”,以商为“末”,一直采取一种重农抑商的政策。今天看来其做法失之偏颇,但重视发展基础产业的的初衷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没有强大的基础产业,商业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近年来,财经金融专业成了吞噬大量顶尖人才的黑洞,许多优秀考生纷纷逃离理工科,唯经管、金融是务,这即便不是我国出不了科技精英的主要原因,起码也是原因之一。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处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很多年份都在北大、清华之上,原因就在于在“科学的春天”里人们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清教徒式的崇仰。今天,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国人追求科学技术的热情却没有见长,这实在发人深思。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们追求多元化的标志,但这所谓的“多元化”掩盖着的其实只是追逐利益的“一元化”。如果科教界、产业界员工的待遇高过财经金融行业的员工,还会有那么多的优秀青年削尖了脑袋往财经金融堆里扎吗?
为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让更多青年献身科技,为了大师级的科技人才早日诞生,我们的决策者实在该动动脑筋了,至少不能只让进入财经金融领域者才有“钱途”。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