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教政府要“兜底”

2010年08月22日 07: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地区差异,决定了用一把“尺子”从城市“量”到农村的做法,不可能适合农村实际。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学前教育发展的理想模式理应是,政府要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扮演“兜底”的角色,即根据各地实际,给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学前教育。

  ●必须寻找一种适合本地实际的“瞄准机制”,避免“一刀切”。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不能盲目复制城市幼儿园模式,要结合村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和经济承受力较差等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并丰富教育资源的供给量。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既对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在农村,近几年乡镇中心幼儿园正逐步加大建设力度,但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幼儿来说,受地理条件限制,上幼儿园依旧很困难。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崔昕认为,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农村与中西部农村也有差异。平原地区与山区农村,不论人口密度、自然条件,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也都存在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决定了用一把“尺子”从城市“量”到农村的做法,不可能适合农村实际。当前,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学前教育发展的理想模式理应是,政府要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扮演“兜底”的角色,即根据各地实际,给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学前教育。至于高端而多样化需求的幼儿教育,则应放手交给民办机构去填充。

  在西部贫困地区,子女教育是目前最大的民生问题。原国家督学、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原司长韦鹏飞认为,学前教育目前是整个教育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尤其边远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当前,如果以乡镇中心园这种单一模式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不仅背离了边远农村地区的实际,还可能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综合考虑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贴各地实际,避免“一刀切”。

  在具体措施的选择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中一认为,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不能盲目复制城市幼儿园模式,要结合村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和经济承受力较差等实际,扩大并丰富教育资源的供给量。就目前庞大的农村学前教育需求而言,有三种可选方式:一是在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前,可采取公办、民办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方式,政策引导各投资主体,将投资重心逐步下移,延伸到乡镇以下的农村,提高学前教育在农村的覆盖面;二是以政府为单一的投资主体,采取走教等灵活多样的免费方式满足社会需求;三是完全交给社会来办。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关键在于,要逐步建立一种办园成本意识。办园者只有有了成本意识,农村学前教育的“蛋糕”才会越做越大,覆盖面才会越来越大,老百姓受益才会越来越多。在条件艰苦、老百姓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可利用现有资源,尝试贴近老百姓实际的免费方式。也就是说,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在单一体制下,很难破解资源分配、教师积极性和办园成本控制这三大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关涉国家可持续发展。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协会会长、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孙涤认为,要根据项目实施区域、不同阶段,设计一种与之适应的“瞄准机制”。以农村学前教育为例,由于不同地区农村的情况各异,因此必须寻找一种适合本地实际的“瞄准机制”,使目标群体最终能得到实惠。如果把幼儿园建在城镇周边,受惠的大多数只可能是那些受教育机会相对较多的附近百姓,而教育资源真正匮乏区域的老百姓根本无法惠及。这也是当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鹏)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