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府和社会应“替儿女尽孝”

2010年08月21日 15:32   来源:广州日报   唐钧

  中国社会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应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层面,在物质层面上的家庭保障,则必然逐步为社会保障所取代,由政府和社会“替天下儿女尽孝”。  

  有媒体以“调查称我国90%以上80后无法赡养父母”为题,刊登了一篇报道。毫无疑问,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走向高峰的时刻,记者认真地提出了可能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确有其警世的意义。

  但是,报道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对于调查数字的运用很不专业:“记者又相继采访了多个80后,在受访群体中,99%都确定自己无法赡养自己的父母”。按统计学的要求,调查样本至少要在30个以上才有起码的统计意义。又如,报道中对于“赡养”和“照顾”这两个概念用得过于随意,因而造成表意十分含混。

  中国社会自从1995~2000年间跨入老年社会的门槛以后,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比重一路攀高,而且可能在25~30年以后达到峰值。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本身未必一定是社会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对老龄化日趋严重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那就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当一个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时,社会化大生产就要逐步取代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社会化的大保障取代传统的家庭保障也就成为必然趋势。从中国的国情看,传统的“孝文化”也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其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父母在,不远游”,子女要承欢膝下,以尽天伦。但是,现代社会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劳动力资源,其先决条件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当2亿多劳动力大流动的格局形成后,青年人对于家庭,尤其是对家中老人的生活照料也就鞭长莫及了。另一方面,当“二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流动大军的主力时,由于与父辈不同的经历和心态,他们想在城市工作、生活、恋爱、成家乃至扎根,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会使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因此对农村老家的经济支持可能不会像父辈那样尽心尽力。

  中国社会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和伦理道德层面,因为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别人无法替代。在物质层面上的家庭保障,则必然要逐步为社会保障所取代,这就是要由政府和社会来“替天下儿女尽孝”。

  如今有很多人还是想靠自己多存钱来解决养老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倒是最不靠谱的。因为物价的不断上涨和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个人存钱的努力付诸东流。北京有教授计算过,20年后会出现“千万元养老”的“雷人”局面。平心而论,他的计算不无道理。1988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是每月120多元,而到2008年就变成2000多元,后者是前者的17倍。再过20年,到2028年,还以17倍计,2000多元就变成了34000元——这难道不可思议吗?我们先别轻易下结论。还要强调的是,这位教授还没有将无底洞般的医疗费用计算进去。

  一个忠告:在现代社会里,基本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看来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政府和社会。然而,因为现行制度设计的不周延、不合理,养老和医疗,尤其是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将有可能是今后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问题。

  当一个社会对其发展道路做出抉择时,不管有意无意、显性隐性,实际上这种发展模式的优缺点是同时被选中的。这就像常说的,“一个钱币的正反面”,不可分割。当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计划生育”……也就同时意味着我们要对我们的选择切实地负起责任!(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任编辑:李鹏)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